首页 理论教育 术业专攻,成就艺术辉煌

术业专攻,成就艺术辉煌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书圣”的成功不仅是“1%的天才+99%的汗水”,王羲之的成功还在于他能够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观摩实践、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古拙的书风,创造出妍美流便的新书体,把隶书、章草、草书糅合成行书,并将行书在艺术上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诗人们将诗集为一册,公推王羲之为之作序。所以,生命与死亡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术业专攻,成就艺术辉煌

王羲之出生在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祖上世代为官,伯父王导、王敦都是东晋名臣,当时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马”是指皇帝司马氏,可见当时王家权势之盛。王家不但在政治上锋芒毕露,还是一个书法世家,家族中很多人都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也是书法家,因而他从小就在墨香中耳濡目染,自幼勤习书法,7岁时跟随当时著名的书法名家卫夫人学习楷书,12岁时跟随叔叔王㢞学习行书草书。《书断》记载,其父王旷收藏东汉书法家蔡邕的《笔论》,书中记录了写书法时的用笔技巧、指腕配合等技术,王旷视若珍宝,从不示人。王羲之偷偷在家里翻找,终于在父亲睡觉的枕头里发现了这本书法秘籍,王旷知道了就去质问王羲之:“你为什么要偷我收藏的东西?你现在看还太早,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一听,赶紧跪下来说:“父亲,长大再看就耽误孩儿的才华和将来的发展了。”王旷听了很惊讶,就把书给了他。结果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看了他的作品后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他的书法,就已变得老成持重,他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必成大器。”

王羲之学习书法,除了天资聪颖,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勤学苦练。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池塘里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临池学书,池水为墨”的地方叫作“墨池”。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到处寻找历代碑刻并钤拓练习,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都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每突发灵感,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聚精会神、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长期的刻苦训练造就了王羲之笔法的不俗功力,传说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去京都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结果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直到削去三分厚度才见白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书圣”的成功不仅是“1%的天才+99%的汗水”,王羲之的成功还在于他能够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观摩实践、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古拙的书风,创造出妍美流便的新书体,把隶书章草、草书糅合成行书,并将行书在艺术上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王羲之学习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不是单纯的摹仿,而是学习其中的创造精神,把前代的和当代的书法作品在用笔、结字方面的优点融为一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行书,笔画的精细变化、用笔的藏露互见、字形的大小参差、结字的疏密斜正都配合得当,“兼撮众法,开一代之风”,可以说,直至王羲之手中,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才得到最完美地结合。(www.xing528.com)

在王羲之所有书法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它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东晋时会稽地区有踏青的风俗,初春时节,人们会一同结伴去河边游玩,以消除不祥的征兆。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41位亲朋好友云集于会稽郡山阴县以南的兰亭饮酒作诗。诗人们散坐在溪畔,置于溪中的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此人便满饮此杯,再作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觞”。一天下来,共得诗37首。诗人们将诗集为一册,公推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趁酒兴、抒豪情、挥毫泼墨、一蹴而就,完成了被后世书法家奉为楷模、尊为神品的《兰亭序》。全序28行,324字,自辟径蹊,不落窠臼,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其中“之”字最多,达20余处,变转悉异,全无雷同,字体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序中首先写兰亭景色之美和聚会之乐,然后转写内心的慨叹,认为良辰美景终将消散,何况人生短促,欢乐转眼间就成了往事,所以便不能不回顾往事以求安慰。古人创作的心理动力,大多是由于珍惜生活、珍惜生命,而伤感于生命的短促与死亡。所以,生命与死亡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王羲之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在《兰亭序》中都有所体现,其文字内容和意境气韵都流露出美感,令人回味。苏轼曾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意思是书法最开始不要刻意求最好,书写时候应当放松随意,自然就能达到佳境。王羲之在创作上十分自由,他最注重的是文章内容的表达,书法的审美效果还是其次,所以在酣畅淋漓的书写中有多次涂改,这乃情之所至。这也是为什么他酒醒之后,又临摹了数十遍但都不如第一遍效果好的原因。虽然唐代以后,我们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后人的摹本,但这无损于《兰亭序》的价值。

“书法无色而具图画的烂漫,无声而有音乐和谐。”这种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修养人的心性、净化人的心灵、表达人的情感。王羲之一生精研书法技艺,他那一笔一划中饱含着圆熟的笔墨技巧,一横一竖中体现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唐太宗在评价王羲之时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这一句包含了书法家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写出一种可以穷极一切变化而合于自然之道的境界。王羲之的书法在千变万化的表现中臻于妙境,你永远猜测不到他下面会怎么写。我们现在有许多人功夫可谓到家了,字也写得的确好看,然而总是一种格式、一种思维,没有悬念。我们不但要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形”,更要好好领会其书法的“神”,使更多富有创造性的书法爱好者向先贤看齐,传承书法文明,重塑中华精神,通过中国书法宣传中国文化,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