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玉门关地理位置的争议及相关探讨

关于玉门关地理位置的争议及相关探讨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玉门关徙置于敦煌以东瓜州之晋昌县。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1907年4月,斯坦因在小方盘城遗址发现一枚标明“玉门都尉府”字样的汉简,认定这里是汉玉门关所在地。唐时玉门关仍是赴西域的要道。唐代玉门关遗址何在,争议较大。玉门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加彰显了其文化史上的意义。

关于玉门关地理位置的争议及相关探讨

玉门关始置于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的时代,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打垮休屠王和浑邪王,汉朝在河西地区先后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诸郡,筑玉门关、阳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焉”[1],目的是“隔绝羌胡”,维护丝绸之路的通畅。

汉武帝时置玉门关其址何在?学界对此曾有争议。李广利伐大宛,进军不利,“引兵而还,往来二岁,还至敦煌,……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2]。法国汉学家沙畹据此主张汉武帝太初以前之玉门关应在敦煌之东,因此武帝使使遮玉门,贰师将军乃留敦煌,不敢东向以入关。敦煌西北之玉门关是太初以后所改置者。[3]王国维流沙坠简序》赞成其说,[4]其后不少人同意这一观点。夏鼐《新获之敦煌汉简》提出异议,以为汉代玉门一关并无改置之事。[5]向达比较《史记》《汉书》文字,发现《汉书·李广利传》文与《史记》同,唯“而使使遮玉门曰”作“而使使遮玉门关曰”,增一“关”字。向达判断《史记》所谓“玉门”当指汉时玉门县,在敦煌东;《汉书》多一“关”字,当为衍字。向达又验之新近发现之汉简,赞成夏鼐的意见,因考故书,申成其说。[6]

按照《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在敦煌郡龙勒县境内。龙勒县至唐为寿昌县,隶敦煌郡(沙州),寿昌县“东至州一百五里”[7]隋唐时玉门关徙置于敦煌以东瓜州之晋昌县。《元和郡县图志》“瓜州晋昌县”条云“玉门关,在县东二十步”[8],而称汉之玉门关为“玉门故关”。从汉时起玉门关一直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故关,在(寿昌)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门户也。”[9]汉代玉门关故址,据《括地志》,在“(寿昌)县西百一十八里”[10]。汉元鼎或元封中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那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因此两关曾是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玉门关也省称“玉关”,或称“玉塞”。(www.xing528.com)

清人陶保廉《辛卯侍行记》曾认为大方盘城为汉玉门关遗址。大方盘城又名河仓城,在今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戈壁滩上,位于小方盘城(汉玉门关)北约10公里处。伦敦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此城建于汉代,是一座储粮之所,在甘肃仅发现此一处。城为夯土版筑,长方形,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把整座城隔成三部分。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似为通风之用。各部分皆开南门,外围东、西、北三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壁尚存。1907年4月,斯坦因在小方盘城遗址发现一枚标明“玉门都尉府”字样的汉简,认定这里是汉玉门关所在地。斯坦因所获汉简,法国学者沙畹和中国学者罗振玉、王国维皆有考释。1943年10月,夏鼐、阎文儒又在这里发掘出写有“酒泉玉门都尉”字样的汉简,遂认定这里是汉代玉门关。小方盘城位于今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戈壁滩中沙石岗上,关城遗址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黄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城墙顶部。关城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这些与巴黎藏敦煌石室本《沙州图经》记载相合,向达同意斯坦因、夏鼐、阎文儒、王国维等人的观点,以为“是亦可为小方盘即古玉门关故城之一证也”[11]

唐时玉门关仍是赴西域的要道。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至瓜州,“因访西路。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12]。唐代玉门关遗址何在,争议较大。李并成认为应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2006年更名为瓜州县)双塔堡一带,其根据是唐玉门关地理位置上应位于瓠河(今疏勒河)南岸,置于遍设烽燧的山嶂间,关外西北应有沿线烽燧,关址设在汉长城“昆仑塞”址上,关城为伊吾路(莫贺延碛道、第五道)的起点,距隋唐晋昌城不远,且在敦煌以东三四天行程处等。[13]李正宇认为唐代玉门关的位置在今瓜州县(原安西县)锁阳城(唐瓜州城)西北,处于瓜州城往返常乐城的大道上。[14]李宏伟等认为在瓜州破城子遗址,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这个土地面积只有2.41万平方公里的地方,随着疏勒河的一次次摆动,形成了广阔的昌马冲积扇面。在这个冲积扇面的边缘绿洲上,分布着无数人类文明历史印迹。[15]如今,玉门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三十三处遗址之一。遗址群地处戈壁荒漠,包括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长城边墙遗址),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出土文物包括2400余枚简牍文书和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玉门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加彰显了其文化史上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