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体智慧模式与主体协同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体智慧模式与主体协同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非遗”保护过程中,以湖北省文化厅为主导的多部门联席会议、省“非遗”中心、省群众艺术馆以及16 家省“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等,构成了本省“非遗”保护的主体。因此,如何整合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进行“非遗”的保护,通过群体智慧保护非遗,是当下湖北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群体智慧”的理论探索始于19 世纪中叶西方掀起的“群体之中是否存在智慧”和“群体与精英,谁在推动历史”的问题之争。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体智慧模式与主体协同

湖北“非遗”保护过程中,以湖北省文化厅为主导的多部门联席会议、省“非遗”中心、省群众艺术馆以及16 家省“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等,构成了本省“非遗”保护的主体。国际国内,关于“非遗”保护的主体,正如第3章第2 节所言,政府、学界、公共机构、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都广泛地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之中。因此,如何整合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进行“非遗”的保护,通过群体智慧保护非遗,是当下湖北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

“群体智慧”的理论探索始于19 世纪中叶西方掀起的“群体之中是否存在智慧”和“群体与精英,谁在推动历史”的问题之争。1907 年,Francis Galton 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群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产生出超越专家的智慧,这是西方关于群体智慧的首个研究成果,体现着群体智慧的研究转向和积极反思[1]。1910 年,昆虫学家William Morton Wheeler 观测发现蚂蚁可以通过协作表现出一定的集体思维,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智能的集合,由此他称其为“超有机体”[2],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对群体智慧的最早认识。直至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体智慧的理论探索才开始兴起[3],并一直活跃在生物学、社会学、大众行为学、计算机科学领域[4]。进入21 世纪之后,管理维度的群体智慧研究全面展开,网络环境下群体智慧的内涵不断丰富,群体智慧的效能实现、技术支持和实际应用取得重要进展。2004 年,James Surowiecki 撰写并出版了《The Wisdom of Crowds: 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and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 Economies, Societies, and Nations》一书,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也是对“群体智慧”的高度肯定与褒奖,具有深刻的影响[5],引起了国内外学界对群体智慧管理实践的广泛关注[6]。(www.xing528.com)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将“群体智慧”理论引入“非遗”保护工作中,尤其是针对“非遗”档案的管理当中,结合我国“非遗”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变革“非遗”档案管理体制的主张[7]。国外也开始了这个方面的实践探索。例如,印度的“文化和遗产在线百科全书—Sahapedia”(http://sahapedia.org/),苏格兰基于网络的“非遗”清单编制项目“ICH Scotland Wiki”(http://www.ichscotlandwiki.org/)以及韩国的“非遗”百科全书项目“Ichpedia”(http://www.ichpedia.org/),这些实践项目的成功为“非遗”保护群体智慧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