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工匠精神践行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工匠精神践行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非遗”传承人,正如课题组调查所揭示的,后继无人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如何从“非遗”传承人本身出发,提升“非遗”传承的质量,并对“非遗”项目进行适度创新,实现“非遗”文化本体的传承,这需要“非遗”传承人践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工匠精神践行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传承是在一定的文化空间内依靠“非遗”传承人进行的。“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和核心。很多“非遗”项目,尤其是一些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传统文学和传统音乐,都需要传承人进行“口传心授”。离开了“非遗”传承人,“非遗”的保护将是一句空话。湖北省“非遗”传承人,正如课题组调查所揭示的,后继无人的现状令人担忧。即使是当下正在传承的“非遗”,“非遗”表演时剧目老化也司空见惯(详见第2、3 章)。因此,如何从“非遗”传承人本身出发,提升“非遗”传承的质量,并对“非遗”项目进行适度创新,实现“非遗”文化本体的传承,这需要“非遗”传承人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工匠精神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源自工匠个体的行动,但却是通过社会反应来获得评定,并最终通过消费者来实现价值”[1]。也有学者从供给、需求和行为方式三个角度将“工匠精神”定义为“从供给方面来看,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从需求方面看,则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行为方式角度看,则是指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2]。归根到底,“工匠精神”可以理解为工匠艺人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在职业素养上脚踏实地的一种理想精神追求[3]。由此,“非遗”传承的工匠精神是指以“非遗”传承人的自觉为核心、以独具匠心的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不遗余力改进技艺为理想、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为精神追求的持续不懈的迭代发展。(www.xing528.com)

历史上,“非遗”的传承都离不开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湖北省的“非遗”项目,包括前文提及的云梦皮影戏,之所以能够坚守并传承至今,是其一代一代的传承人发挥工匠精神、不断创新的结果。他们坚定不移地成为“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和保护者的动力是源自他们内心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不断推动着“非遗”项目的发展、演化、传播和创新,并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环境下,改变“非遗”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困境,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多元主体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非遗”传承人需要在政策的引导下,重新认识“工匠精神”,领悟“工匠精神”的核心精神内涵,从而自觉地推动“非遗”长期、科学、有效的传承,使得“非遗”经久不衰,世代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