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回应新时代的精神诉求:破题进取迎未来

积极回应新时代的精神诉求:破题进取迎未来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社会有凝聚价值共识的诉求,人民有过上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当找准站位、积极回应。新时代中国哲学既要有形上之思又要有形下之基,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新时代中国哲学必须推出新时代的大众哲学,自觉回应人民精神诉求。

积极回应新时代的精神诉求:破题进取迎未来

作为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学问,哲学必须关注人本身。放眼古今中外,一切先进哲学莫不具有关心人民的情结和追求。中国古代哲学历来有重民、安民惠民的传统,如《尚书》写道:“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看来,“每个人都必须真正运用自己的文化来造福社会”。作为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谋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必须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理论品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各门学科应该首先搞清楚的问题。同样,哲学工作者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满足个人兴趣还是回应社会需要,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这些问题也应该首先搞清楚。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上社会烙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否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www.xing528.com)

自觉回应人民的精神诉求。真正的哲学研究从来不是坐而论道的冥思苦想、自说自话,思想的火花、思维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火热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哲学研究者只有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人民生活,才能产出精品力作,否则只能发无力的叹息、作虚玄的空想。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当前,我国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也遭遇传统、现代、后现代等“时空压缩”、多期叠加的矛盾,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富裕与贫困等的碰撞与冲突。社会有凝聚价值共识的诉求,人民有过上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当找准站位、积极回应。就表述方式而言,哲学天然具有反思性、抽象性。即便如此,理性认识也需要感性表达。新时代中国哲学既要有形上之思又要有形下之基,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激励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投身建设实践,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新时代中国哲学必须推出新时代的大众哲学,自觉回应人民精神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