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代表性的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

代表性的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对学前儿童综合艺术教育进行研究。社会的迅速变迁以及儿童艺术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一些研究者对于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当时对于综合艺术教育的探索,主要基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学说及通感理论。她们建构的“审美艺术要素同构”理论以及三种不同切入口的同构活动方式为儿童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可供选择的实践操作模式。

代表性的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对学前儿童综合艺术教育进行研究。社会的迅速变迁以及儿童艺术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一些研究者对于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训练,忽视儿童对艺术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自由表现与创造,从而使得艺术教育只见“术”,不见“艺”,基本上是一种“技艺教育”。而且,儿童艺术教育内部音乐美术等学科分科设置,忽视艺术领域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联。然而,“面对21世纪的挑战,教育由过去偏重智育向追求人格发展的教育转变,对人的生理、心智、情感、精神、想象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单一的学科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迁的需要”[44]。更重要的是,儿童、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活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学前教育包括儿童艺术教育都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正如布约克沃尔德所说:“对缪斯本能的思考要求我们从生态学和有机整体观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我们不能尝试着从一个大的背景来思考,一个超越了学科和类型的既定界限、不同文化和不同年龄的既定界限、甚至是科学诗学的既定界限的背景来思考,我们将无法看到本能的缪斯。”[45]因此,对于综合艺术教育的探索既顺应社会快速变迁的需要,也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

当时对于综合艺术教育的探索,主要基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学说及通感理论。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看来,“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起来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46],外在世界物理的力和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或性质上存在着“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在本质上也都是力的结构,因此可以“在大脑生理电力场中达到合拍、一致或融合”。在心理学里,通感(又称联觉)是表示各种感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一个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通感是因为“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而在神经系统中产生某种相同的电脉冲、某种相同的效果[47]。正因为儿童拥有艺术通感能力,他们经常可以从画面中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可以从音乐中产生视觉表象、触觉表象等。

针对当时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基于格式塔心理学、通感理论,楼必生、屠美如、许卓娅等开始了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她们的探索关注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的某些共同审美要素,可以通过通感、“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等“相互迁移、渗透、沟通”,因而着手研究“学前儿童艺术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儿童的“综合性艺术智慧”。研究表明,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经验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迁移,从而有利于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及整体人格的发展。例如,在欣赏音乐《梦幻曲》时与散文《梨子小提琴宁静、幽远的情感同构就是以音乐为欣赏对象与文学、美术的同构活动,可以使幼儿更好地感受和表现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她们建构的“审美艺术要素同构”理论以及三种不同切入口(即从文学切入、从音乐切入、从美术切入)的同构活动方式为儿童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可供选择的实践操作模式。同时,不少幼儿园开始尝试进行儿童艺术综合教育,如广东汕头特区丹霞幼儿园开展的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把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中的共同审美因素加以整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综合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加深。此时综合艺术教育研究已经超越艺术领域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开始关注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如科学、社会)之间的整合,可以说是从关注儿童的“艺术智慧发展”层面上升到“整体智慧发展”层面。通过研究发现,艺术、科学、社会等领域经验之间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儿童的“整体智慧发展”。研究者在访谈一位幼儿园园长时,该园长列举了一些鲜活生动的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综合艺术教育的精神。(www.xing528.com)

比如说“妈妈的爱”这一教育活动,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美术主题来做的话,其实,这个主题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应该是说,我们如果是顺应孩子的经验来看的话,每一个活动都是综合的,我们不可能把这个活动当作一个美术活动或是一个什么其他的活动。因为孩子的经验是一个整体,不能说我们今天讲到某个领域,就把活动内容当作这个领域的内容来做。过于分科的那种教学会使孩子的感受不够完整、不够丰富,他们必然要跟自身其他经验相互衔接、互相渗透。比如说我们讲“妈妈的爱”,它既包含了社会情感,也包含了一些美术的东西,可能还有一些语言的东西,必须要去发展。

美术欣赏其实也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要欣赏布老虎,可以结合节日,体现社会文化。布老虎既是一个民间艺术品,又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不断地发展,这些民间艺术就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关于这个布老虎的来历,承载着一些吉祥的寓意,又跟节日渗透在一起,是民间文化演变当中的一个载体。所以说,各领域是相通的。因为孩子的经验是整体的,学习放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就必然是综合的,或者是整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