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分工,合理运用处罚措施

父母分工,合理运用处罚措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在小孩三四岁时,在小孩极不听话时,顺其自然地给其一次严厉的惩罚,这次的疼痛,让孩子一生难忘。以后父亲要一直保持威严,小错误不管,只有原则问题才出面。当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孩子严格是正确的,在这个前提前应该以“爱”为前提,可以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更深层次的“爱”。我们的“严”应该是以情动其心。

父母分工,合理运用处罚措施

学习本是一种艰苦的积累过程。一个人要想学习一定的知识,不花费一定量的精力、人力,是学不好的。要想精力花费下去,必须要有动力。现代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是很少经历过的。要想有动力,难免要有处罚。因此,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它最终必然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当今中小学教育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等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处罚似乎成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能处罚学生,教师不敢处罚学生。

其实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处罚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处罚有惩罚过错、警戒将来、警戒他人的作用。在教育中,它需要制定出孩子接受教育时的一整套规则,强制性地让他们执行,若有违背,必当受到处罚。古语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有了规矩,必须有违背规矩后的惩戒,就要让孩子为违规付出成本。由于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极强,这也就决定了这种惩罚应该富有教育意义。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努力外,外在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此时,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

常言道:严父慈母。父亲在小孩三四岁时,在小孩极不听话时,顺其自然地给其一次严厉的惩罚,这次的疼痛,让孩子一生难忘。惩罚之后一定要谈一次话,指出错误的地方、挨打的理由,正确的做法。以后父亲要一直保持威严,小错误不管,只有原则问题才出面。当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这种方法只能用在十岁之前,只能用一两次。

处罚也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支撑,处罚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不是让人无地自容,摧垮自信心。有人说,处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因此,处罚需要对人尊重和信任,让孩子知道处罚是为了他们更好地成长,是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

教育中的处罚并不是无情的和残酷的,更不是对爱的背离。恰恰相反,教育中的处罚,如果没有了情感基础,既偏离了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施处罚的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打好深厚的感情基础,使受教育者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长期关爱,对教育者产生稳定的信任和以“不管怎样,老师和家长都是为我好”为核心的良好预期。对孩子严格是正确的,在这个前提前应该以“爱”为前提,可以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更深层次的“爱”。我们的“严”应该是以情动其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确实是喜欢自己的,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外在要求才能转化为孩子“上进的动力”,从而进一步转化为孩子的实际行动。

一个人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此时,内心就有一种接受处罚的准备,应该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而不是一味逃避。这种情形下,父母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惩戒孩子的任务,使他们明白犯了错误是必须改的。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能一看到孩子犯错误就认定他是“坏孩子”“不可救药”,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要使他们相信改正错误,会更加优秀。一般来说,孩子犯了错误,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需要父母的大智慧,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是最重要的,此时,处罚是必要的。

(一)批评孩子的原则

1.先听听孩子的解释。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给他一个申诉的机会,也让批评更有针对性。

2.让孩子学会换个立场。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问问孩子“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

3.批评孩子注意场合。家长批评孩子最好单独进行,不应该在公开场合,比如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或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

4.批评时就事论事。批评孩子只评价事实,别翻旧账,不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

5.批评要尽量简短。尽量使用最简练的语言、花费最短的时间来完成。受批评的感觉总是不舒服的,谁都希望这种感受尽快结束。

6.给孩子一点心理安慰。孩子犯错受批评后情绪往往低落,父母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安慰,让孩子感到你们依然爱他。

7.父母应“统一战线”。父母教育孩子时,如果一个管一个护,孩子所想的就不是如何去认识和改正错误,而是寻求庇护。

8.别把坏情绪发泄给孩子。受到坏情绪影响时,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就不是客观公正的,很可能激化矛盾。

9.增加身体接触。搂着孩子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用眼睛正视孩子,能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10.批评和鼓励相结合。批评后加一点鼓励,不仅能促使孩子尽快改正错误,还能引导孩子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

(二)处罚孩子的方法

实施处罚时,家长要注意的关键是:把握原则,控制情绪,尽量少用!

1.注意安全问题,用以处罚的物品材质应避免过于坚硬。

2.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3.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的地方,以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4.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不妥协。

5.处罚后,及时安抚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关心和关爱。

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www.xing528.com)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关注;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告诉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不要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不要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一个闹钟,计算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的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自己讲处罚多久;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3.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丢玩具。

方式:准备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务;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做家务时学习到了什么。

4.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在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应靠墙壁,不正对大门;准备一个闹钟,计算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反效果;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的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了什么。

5.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没收孩子乱丢的物品,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以及你生气的原因。

6.打屁股

案例:打架,说谎,顺手牵羊等严重错误。

方式:用竹条等打得痛、不伤身的东西;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小学之前只用一两次,一次让孩子痛得忘不掉。这种方法一生只用一两次,多用就起反作用。惩罚完,心情冷静下来后,要和孩子谈心,指他出错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危害,说清楚为什么打屁股也是爱他。惩罚时千万要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是屁股,不能是其他部位,还要注意程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体罚就不能用了,但处罚的方式是多样的。下面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里踢足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自然要他做出赔偿,价格是12.5美元。这是1920年,12.5美元在当时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只好回家找爸爸。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去赔,没钱,我借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回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这是里根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正是这件事,才使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如何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如果现在遇上这种事,大多数父母的做法,都是掏钱帮孩子赔偿。这样处理,家长就把孩子的承担责任的机会给剥夺了。

一个妈妈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个口袋里都放着钱,每个口袋都装上名片。而另一位母亲,则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这位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准备一下。”

所以,惩罚要让孩子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要让孩子在体验中长大,而不是在说教中成长。教育就是唤醒人,就是使人健康成长。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虽然说皮鞭之下不会出现牛顿,不会出现爱因斯坦,但一味地赞赏,也未必就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来。总之,惩罚既然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时必须慎之又慎。教师必须用爱心和尊重做基础,把奖励、赏识与惩罚有机地结合起来。唯此,教育才是完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