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国家的礼俗及传统文化

亚洲国家的礼俗及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亚洲广大的区域,社会风俗、文化礼俗既受到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影响,还受到中国传统的道家与儒家思想、印度教与犹太教等的影响,差异性大。在一些国家,甚至连主人家中的孩子也不能提及,若见到了阿拉伯人的妻子,虽然可打招呼,但切勿与之握手。在阿拉伯国家,男人之间牵着手走路,是互相友好和尊重的表示。佛教最重要的节日是佛诞节,也称为浴佛节,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亚洲国家的礼俗及传统文化

在亚洲广大的区域,社会风俗、文化礼俗既受到伊斯兰教佛教的影响,还受到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思想印度教犹太教等的影响,差异性大。

(一)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礼俗

尽管并非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在亚洲,但为了方便归类,同时其很多礼仪和礼俗具有相似性,因此,将其一并放在亚洲地区进行阐释。

1.伊斯兰教及其主要礼俗

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是在公元7世纪由阿拉伯贵族穆罕默德创立的,主要流行于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及非洲南部的部分国家,约有教徒10亿人,影响到90多个国家。公元7世纪中叶传到我国,在我国又简称回教或清真教。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是世间唯一的神,尊崇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为圣地,其教徒通称“穆斯林”。伊斯兰教奉《古兰经》为经典,有些国家甚至以其作为法律。伊斯兰教的教规很多,教徒必须履行的宗教职责主要是五善功,即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其中对商务活动影响最大的是拜功。

(1)饮食习俗

《古兰经》中明确规定,凡猪、死物、动物的血与内脏为禁忌食物;虎、豹、蛇、鹰、马、骡、驴、狗等禽兽肉也为禁忌食物。伊斯兰教国家一般都有禁酒规定,唯伊拉克有所例外,但在斋月期间必须用白布把酒瓶盖起来;抓饭为其传统进食方式,但要注意不能用左手进食,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

(2)语言行为习俗

在阿拉伯国家,一般见不到女主人,谈及或问候女主人都是失礼的。在一些国家,甚至连主人家中的孩子也不能提及,若见到了阿拉伯人的妻子,虽然可打招呼,但切勿与之握手。和阿拉伯人坐在一起,忌用脚对着主人,更不要把腿架起来,若露出鞋底,是对主人大大的不敬。同阿拉伯人谈话,应避免谈论政治和宗教,也不要谈及猪、狗及其他为他们所禁忌的东西。还应注意不要把阿拉伯湾称为波斯湾。在阿拉伯国家,男人之间牵着手走路,是互相友好和尊重的表示。

(3)节日及工作时间的习俗

在伊斯兰国家,通用的是伊斯兰教历而非公历。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在斋月,穆斯林白天禁食,午后不办公。开斋节和宰牲节,为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

每周星期六到下周星期四,为办公日,星期五则为休息日和祈祷日。伊斯兰教教义规定,穆斯林每天应做五次祈祷,当祷告时,正在进行的一切工作暂停,甚至正在驾车行驶者也要停车做祷告。穆斯林在祷告时,客人需耐心等待,切不可打断其祷告,或表示出不耐烦。

(4)穿戴及送礼习俗与禁忌

在伊斯兰国家,穿着不得体,会受到当地人的指责。他们忌穿短裤、无袖衬衫及露膝短裙,即使在游泳池,也绝不准穿“三点式”泳衣。给阿拉伯人送礼极有讲究。若为初次相见,切勿送礼,否则难脱行贿之嫌;送给阿拉伯人的物品,价值不能低,不能送带有动物形象的物品,更不能送女人的画片、图像等;不能给阿拉伯人的妻子送礼,但给孩子送礼特别受到欢迎;除非在私人朋友间,送礼最好在有第三者在场时进行,不要私下送礼。

2.阿拉伯国家礼俗

在阿拉伯人的社会里,宗教和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宗教控制和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忽视了宗教就不能从事商务活动,不尊重对方的教义和习俗,不可能与之做成生意。同宗同族的人在做生意时占有天然的优势。

阿拉伯人重感情、讲信誉,争取他们的好感和信任、与之建立其朋友关系,是与他们进行商务往来的基础。在阿拉伯国家,不可能一次见面或是一次电话就做成一笔生意。如想向他们推销商品,前两次见面时最好不要提及,第三次才可稍微提一下,再访问一两次后,方可进行商谈。讨价还价是阿拉伯人做生意的一个重要习惯。他们认为买东西时与对方讨价还价是对对方的尊重。有意思的是,不讨价还价即将东西买走的人,还不如讨价还价后却什么东西也不买的人受到店主的尊重。

与阿拉伯人进行商务合作,一般都必须通过代理商,如果没有合适的阿拉伯中间商,商务合作很难顺利进展。

(二)佛教礼俗与东南亚国家礼俗

1.佛教及其主要礼俗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它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流行于中国、日本、印度、泰国、柬埔寨、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近年来,东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也开始有人信仰佛教。总部设在泰国曼谷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是世界性的佛教组织。佛教分为大乘、小乘、密宗等教派,还有三者合一的喇嘛教。出家的男女信徒分别生活于寺、庵中,称之为“僧”或“尼”;不出家的佛教徒称为居士。(www.xing528.com)

佛教的戒律甚多,最基本的有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称之为“五戒”。有的佛教徒终年食素,不食荤腥,有些吃“花斋”,在斋戒的时间里,不吃鱼肉和葱、蒜、辣椒等辛辣食品。佛教最重要的节日是佛诞节,也称为浴佛节,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一些佛教影响区域,如泰国、缅甸、越南等国,人们非常重视人的头部而轻视脚部,忌用手触及人的头部,即使对小孩子的头也不例外;忌将脚朝上,更不能将脚板对着人。

2.东南亚国家礼俗

(1)新加坡礼俗

新加坡商人谦恭、诚实、文明和礼貌,他们在谈判桌上一般会表现三个特点:一是谨慎,不做没有把握的生意;二是守信用,只要签订合同,便会认真履约;三是看重“面子”,特别是对老一代人,“面子”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新加坡,留长发的男子不受欢迎。新加坡注重环保、文明、卫生,在新加坡随地吐一口痰,随地扔一个烟头都要罚款。

(2)泰国礼俗

泰国商人常常诚实而富有人情味。在泰国,佛祖和国王是至高无上的;人的头是神圣的;脚除了走路之外,最好不要随意乱动,否则很可能冒犯了泰国朋友而自己却不知道。泰国人见面时,通行的是合掌礼,抬起在额与胸之间,双掌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程度越高,但地位高者、老者还礼时手腕不得高过前胸。泰国人喜欢大象孔雀白象被视为国宝,荷花是他们最喜欢的花卉。他们喜欢红色、黄色,尤其喜欢蓝色,视为“安宁”的象征。他们忌用红色签名,忌讳狗的图案。

(3)印度尼西亚礼俗

印度尼西亚有90%的人是穆斯林,前往印度尼西亚洽谈商务的最佳时间是每年9月到次年6月,因为多数印度尼西亚商人会在七八月外出避暑度假。印度尼西亚商人很强调行业互助精神,待人很有礼貌,不讲别人的坏话,但却难以与人成为知心朋友。印度尼西亚商人一旦建立了推心置腹的交情,与之合作就比较容易,而且可靠。喜欢有人到家里访问,是印度尼西亚商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去印度尼西亚商人的家中拜访是使和印度尼西亚商人洽谈的商务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有效手段。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民族有本民族的特殊礼仪和禁忌。若到印度尼西亚访问旅游,最好先了解一下这些礼仪。

(4)越南礼俗

越南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越南种族多,饮食有特色;酸辣味受宠,食品要斟酌;传统重礼仪,热诚待宾客;不准触头部,肩膀忌拍摸;用脚若指人,属于坏动作。越南人待客时总要拿出最好的酒和美味佳肴来招待,客人吃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客人临别时,主人往往还要把自己的家乡特产送些给客人。他们对红色给予厚爱,视红色为吉祥、喜庆之色。越南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习惯扬抱拳作揖。越南信奉佛教的人与客人见面时,行传统的合十礼(双手合十齐唇或齐额,过头则为拜鬼)。

(5)马来西亚礼俗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国教。与马来西亚商人进行商务活动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3月至10月,因为多数商人会于11月到次年2月休假,同时也要注意避开斋月和重大传统节日

(6)菲律宾礼俗

菲律宾多数人信奉天主教,由于曾被西班牙占领和统治过,菲律宾文化还带有明显的西班牙色彩。菲律宾南部的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遵循伊斯兰教法。

(三)日本、韩国的礼俗

1.日本礼俗

日本人经商带有典型的东方风俗,一般比较慎重、耐心而有韧性,自信心、事业心和进取心都比较突出。与日本商界打交道,要注意服饰、言谈举止的风度。与日本人初次见面,互相鞠躬,互递名片,一般不握手,如果是老朋友或者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就可以主动握手或拥抱。日本人鞠躬很有讲究,往往第一次见面时行“问候礼”,鞠躬30度;分手离开时行“告别礼”,鞠躬45度。日本不流行家宴商业宴会也难得让妇女参加,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的习惯,商界的宴会普遍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忌打听他人的工资收入。送花时,不要送白花,也不能把玫瑰盆栽植物送给病人,菊花是日本皇室专用的花卉,民间一般不能赠送,日本民间喜欢樱花

2.韩国礼俗

韩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尤其在尊老爱幼、礼貌待人方面,更为注重。韩国商务人士与不了解的人来往一般要有一位双方都尊敬的第三者介绍和委托,否则不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与韩国人进行商务交谈时,至关重要的是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关系,否则谈判要持续很长时间,尤其是在韩国进行长期的业务活动,需要多次访谈才能奏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