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祝文化踏上申遗之路

梁祝文化踏上申遗之路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全称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世界遗产公约标志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梁祝文化踏上申遗之路

世界文化遗产全称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它的宗旨是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安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世界遗产公约标志

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若要进行保护。

中国非物流文化遗产公约标志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遗产等五类。低至2003年,共有128个国家中有世界遗产754处,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含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含义上的非物质性。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中国昆曲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宣布一次“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个国家每次一般确认一个项目。评选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第二是需要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索缺乏保护而将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正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故事,是我国的一大文化瑰宝。“梁祝传说”奇丽的情节结构体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忠贞精神,它那优美的艺术魅力使它在流传过程中形成许多艺术形式,如故事、歌谣、传奇、诗词、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电影电视、剪纸、文学、民俗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各种艺术的不同特点,使“梁祝传说”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成为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之一,形成文学、艺术、手工艺、礼仪、民俗、信仰等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梁祝传说”以四省六地合作申报名义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梁祝传说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已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梁祝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在宁波通过了全国专家学者的申报可行性论证,已列入文化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预备目录。目前,全国各地为弘扬梁祝文化,已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到“梁祝文化”申遗工程,共打“梁祝”牌,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促使梁祝“申遗”早日获得成功。(www.xing528.com)

1.收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在班级里开展一次“保护世界遗产,从我做起”的班队主题活动。

2.课外通过上网、查询图书等方法去了解我国已经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1.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3年11月,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的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居剧、婺剧、戏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戏曲的表现手段主要有唱、念、做、打(舞)。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也最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的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就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的代表作《林冲夜奔》也是以昆曲形式演出。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非常丰富,所以被称为“活化石”。

2.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4.蒙古族长调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萦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2005年11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