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电影发展史:赣剧电影《还魂记》献演引领好评

江西电影发展史:赣剧电影《还魂记》献演引领好评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赣剧电影《还魂记》的产生缘于汤显祖的逝世周年纪念。要排演《还魂记》,首先就要对原作进行改编,这绝非易事。《还魂记》全本献演于此次大会,颇受与会领导和代表的好评。赣剧《还魂记》的主演是潘凤霞和童庆礽。有了两位戏曲功底深厚、表演造诣精湛的演员担当主演,《还魂记》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江西电影发展史:赣剧电影《还魂记》献演引领好评

赣剧电影《还魂记》的产生缘于汤显祖的逝世周年纪念。1957年秋季,毛泽东掀起批判胡风之后的反右派斗争,正值明朝戏曲大师汤显祖逝世345周年,中央文化部原决定,北京和江西同时举行纪念活动。由于反右派斗争的形势需求,文化部突然停办北京的纪念会,而江西是汤显祖诞生故郡,纪念活动已作准备,活动的内容有两项,一是学术报告与著作陈展,二是由省赣剧团演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的《还魂记》。

在这个节骨眼上,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人猝不及防。中央文化部与中国戏剧家协会都取消了原有的纪念活动,江西的活动还搞不搞,是摆在江西的文化决策部门的一个难题。

石凌鹤为了戏曲艺术,为了江西文化的建设,把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他在取得省委的批准同意下,按原计划改译排练,纪念活动按时举行,不为外界的风波所动,这体现了他作为文化部门领导者的魄力与胸怀。

要排演《还魂记》,首先就要对原作进行改编,这绝非易事。《牡丹亭》是汤显祖的千古名著,字字如金,没有深厚的古典功底是难以胜任的。

石凌鹤早在1953年就开始认真研究汤翁剧作。他在40年代就被汤翁的作品吸引,开始阅读研究。1957年夏季,因汤显祖逝世345周年纪念工作的需要,改编《还魂记》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他的身上。他考虑到舞台上已经多次演出过全本的《牡丹亭》,但观众对这名篇却不能窥其全貌,故须将其主题思想简洁明了地彰显于众,让普通观众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又考虑到推陈出新存菁取华是剧改的宗旨,乃删繁就简只演到“回生”为止,以后的情节全行略去,何况全剧太长,不可能一次演完。这样,50余折的《还魂记》仅撷前25出,浓缩为九场,即训女延师、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描容、言怀赴试、秋雨悼殇、拾画叫画、深宵幽会、花发还魂。

石凌鹤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在改编的过程特别重视优美文学辞藻的保留。我国古典戏曲名家,大都以文学辞藻为主要成就,而这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汤显祖,尤为突出。基于这一认识,他尽可能地保持原剧的佳辞丽句。例如最有代表性的名句:“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如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必须原封不动,即使为观众着想以便于理解,也能略易数字,使其通俗而不俚俗。出于改编的需要,不得不在必要篇章中,新加唱词的时候,一定要力求与原剧浑然一体,决不可肤浅或背离格律,否则只能显示改编者的菲薄与粗暴了。他出于这方面的认识与自觉,一直坚持将“临川四梦”改译全书出版。

还魂记
电影海报

改编《还魂记》除了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外,还要对现实与历史有恰当的把握,能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去指导创作。要避免个人的主观随意,不以今人的观点强加于古人,既要体现戏曲改革的主张,又要尊重原作的精神。

石凌鹤有成功改编《珍珠记》的经验,改编的《还魂记》不管从辞藻上,还是从思想内容上来说,都是上乘的。

《还魂记》保留并突出了原剧作中最精华的部分,即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虚伪和冷酷,歌颂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自由,从而完成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他的改译本突破了原作刻意渲染的悲欢离合的情节模式,舍弃了一些晦涩、庸俗的描写和不合适不必要的插科打诨,同时,又如实地表现出汤显祖当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并没有一味刻意地去拔高里面的人物。改译本的结构布局独出心裁,颇具匠心,严谨有序,疏密有致。全剧简洁明朗,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丰满而有光彩。(www.xing528.com)

剧中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细腻的感情和青年男女恋爱的微妙心理,特别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发展脉络清晰。杜丽娘强烈的叛逆性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柳梦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还有卫道士杜宝的冷酷、专横,道学先生陈最良的伪善、迂腐都给人深刻印象。

故事说的是南宋年间,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生得十分美丽。杜宝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他一心一意想把丽娘培养成严格遵循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妇女,他请老儒生陈最良教女儿读书。但杜丽娘不甘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一日,丽娘和丫鬟春香到后园游玩,这里满园春色、到处欣欣向荣的景象,使长期生活在沉闷闺阁中的丽娘心情非常愉快。可是,美景不长、青春易逝,丽娘触景生情,忧上心来,感到身心俱困倦,回到房中伏几而眠。在花神的帮助下,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邂逅,两人心心相印,结下良缘。可惜好梦不长,她被母亲叫醒。丽娘苦于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忧郁成疾,自觉寿命不长,决定自画其容流传人间。中秋之夜,丽娘病危,嘱咐父母在她死之后,将她葬在后花园梅花树下太湖石畔。丽娘病逝,杜宝升迁别地。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路过南安,身染重病,幸为陈最良所救,住在梅花观。一天,他去后花园散步,见园中景物似曾相识,顿觉纳闷,又见太湖石畔一幅画轴,带回一看,正是梦里所见的姑娘,不禁大为吃惊,于是焚香叩拜,在丽娘画前诉说衷情。当天晚上,丽娘芳魂前来见他,两人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丽娘要梦梅次日去后花园梅花树下太湖石畔掘墓相会。第二天黎明,梦梅不顾陈最良的劝阻,不顾擅掘别人的坟墓有被处死刑的危险,勇敢地挖掘丽娘的坟墓。杜丽娘在花神的帮助下,在一片阳春美景、百花盛开中,慢慢苏醒过来。丽娘与梦梅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还魂记
电影海报2

1958年夏,以《还魂记》单折献演于八届七中全会,周恩来总理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好评,从而使导演更加着意加工。1959年夏,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江西的戏曲家们为大会献演了《还魂记》中一折《游园惊梦》,毛主席看了《牡丹亭》,不仅带头鼓掌,还亲手题写了“秀美娇甜”四字。

《还魂记》全本献演于此次大会,颇受与会领导和代表的好评。东北大区的到会省长,决定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从而使赣剧被称道为“墙里开花墙外香”了。《还魂记》虽然是一个悲剧,却重在表现人物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后,以死殉情,死后却能复生,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剧中的不少情节脍炙人口,如游园惊梦等,寄寓了民间不同于封建道德观念的美好人性的追求。

赣剧《还魂记》的主演是潘凤霞和童庆礽。有了两位戏曲功底深厚、表演造诣精湛的演员担当主演,《还魂记》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导演王家乙是位资深导演,1919年出生于南京,在反映新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的第一部影片《桥》中饰演老工人老梁。此后转任电影导演,先后执导影片《高歌猛进》(1950)、《蝴蝶杯》(1957)、《金玉姬》(1959)等。1959年拍摄的《五朵金花》在10周年国庆献礼影片中大放异彩,博得中外观众的好评。在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王家乙获得最佳导演奖。他于1961年后导演的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景颇姑娘》均系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文革”后,王家乙拍摄了影片《豹子湾战斗》《小字辈》《相约在凤尾竹下》等。其中《小字辈》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曾经导演过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片《风筝》。

王家乙的导演生涯中,拍过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载歌载舞,富有民族特色,这是个很好的借鉴,让他在导演《还魂记》时得心应手。他利用电影的场面调度和空间转换,把杜丽娘的生生死死与梦里梦外逼真地表现出来,克服了戏曲舞台原有的局限性。潘凤霞和童庆礽是赣剧名角,他利用电影镜头调度和剪辑灵活的特点,注意表现两位艺术家刻画人物时的表情动作,紧凑的分切和特写镜头结合人物的亮相,使观众真切地体会到演员通过表情表达的内心活动。影片采用棚内搭实景的办法,增强了电影表现的真实性,与此同时又做到了尽可能地保留赣剧表演中的舞台动作,特别是一些优美的虚拟动作,并不为单纯靠拢电影而牺牲戏曲艺术家表演的身段动作。影片搭建了立体布景,进门出门等虚拟动作表现在银幕上,看起来十分流畅。

《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传世之作,唱词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如何在电影中做到这一点,也是编导们想解决的问题。影片解决的方法一是虚实相间,实景与绘景相间,除保留赣剧本身的魅力以外,还利用电影空间表现的特点,在诸如“游园惊梦”等情节叙述中,对中间的各个情节点给予了写实化再现,丰富了影片的空间想象,使剧情中杜丽娘饱含深情的情感表达有了立足点。二是影片对原剧结构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花神相助的情节,增加了电影表现的丰富性和戏剧性,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拍出了传奇色彩,更加吸引观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