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杰论:张良、韩信、萧何的辨析及其影响

三杰论:张良、韩信、萧何的辨析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杰从顺序上以张良打头,后世将张良视之为帝王师的极致代表人物。所以,三杰论及张良居三杰之首如果是伪造的,那么这种伪造是向着张良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所以三杰并列的结果是韩信更加突出了,而且有很多古人认为萧何对大汉建立的首功就是推举了韩信,这显然是三杰论的效应。

三杰论:张良、韩信、萧何的辨析及其影响

汉三杰实在是太有名气了,给个单独剖析的待遇也是应有之义。尤其是刘邦的汉三杰论及其场景,菜九无数次引用过,直到最近因为彻底梳理韩信事迹时才发现其中的猫腻,其中居然还有真实性的问题,而且是大问题!这里的最大猫腻就是与三位一体一样,三杰论中的三人也是以韩信为中心,而且是非常突出的中心。这是否又是蒯通编造的故事呢?需要考察。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文本: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糧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中高祖称朕者,只有此处与唱大风歌共二处。当然,《史记》中刘邦说话不多,以称朕一事还不能定其伪造。但这个片段也有不能自洽处。比如高起、王陵所说的“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并不是刘胜项败的因素,其重点还在于这是汉三杰的原始出处。

三杰从顺序上以张良打头,后世将张良视之为帝王师的极致代表人物。尤其是刘邦所说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下子就让人五体投地了。但菜九在《股评家张良与操盘手刘邦》里说过:

语言大师刘邦创造的运筹帷幄这个词真是有不小的魔力,好像这么干的人注定就是个大赢家,而且一赢就轰轰烈烈。其实,刘邦这些话也可以看作是为了给张良多分红而给人们下了一个套。结果呢?不仅人们上了刘邦套,刘邦自己也上了刘邦的套。好像决策都是张良的,刘邦自己倒只是个跑腿干活的。实际上,运筹帷幄只有与决胜千里联系起来,才能达到这个效果。运筹帷幄本身是个中性词,表示一个人在私下里谋划什么,没什么了不得。比如早先菜九在家里盘算着要买什么股票,憧憬着发财的前景、美好的未来,也属于运筹帷幄,但股市也不是菜九开的,菜九运筹帷幄有个屁用。事实上,菜九一入股市就尽显绝对菜鸟本色,即使天天运筹帷幄,其结果也只能是屡战屡败。所以金盆洗手,只看不练。基于此理,菜九以为,张良先生运筹帷幄的事情肯定会有,但决胜千里,就只能存疑了。

菜九在《张良的地位是铁哥们刘邦捧起来的》一文中为张良先生算过账,还真没有过什么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计谋,即使想牵强附会也很难办到。

因为张良的功劳在《功臣表》里记得清清楚楚:“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徒下韩国。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解上与项羽之郤。汉王请汉中地。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

这里的功劳也是虚实夹杂,其实者是可以指认的,而其虚者也是可以指认的,最明显的虚就是以韩申徒下韩国。但张良的世家记得清清楚楚,他与韩王成每得一城,旋即被秦军夺去。所以这个下韩国,更确切地说是战韩国。真正下韩国的是刘邦的西征军办到的。但刘邦与张良的关系好,他要把自己的功劳算给张良,谁还好意思说长道短。至于“常计谋平天下”,则可大可小,在平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的事是有的,谋大谋小,谋好谋歹,则可另议,但可以肯定,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计谋,否则就直接讲就是了。比如前面提到的“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就是个出谋划策的作用,但又是真假参半的事,但至少还有那么一回事。破武关后,张良设计“张旗志”,使得秦军懈怠,促成了沛公的胜利,但把“秦王恐降”也安到他头上,就明显过了头。所以,如果真有什么决胜千里的计谋,《功臣表》里应该不会不记。之所以不记,是确实没什么可记,只好空缺,留给后人无限想象,大家胡编乱道可矣。综合计算,刘邦得张良之助事应该有四起,一是下南阳,二是攻武关,三是鸿门解难,四是多要了汉中一郡。这四件功劳确实非常人所能及。但也只是出谋划策、牵线搭桥,而不及其他,与决胜千里挨不上边。(www.xing528.com)

张良最丢份的事是对秦作战成绩一塌糊涂,连魏豹都比不了。所以秦灭之后,张良死活不肯领兵作战,这是张良的自知之明。在荥阳楚汉相持作战时,张良加上刘邦也奈何不了项羽,每每处于下风,当面也决胜不了,何谈千里。所谓的了不起的计谋,这个真没有啊。对张良的认识与定位还是应该以张良自己话为准,他辞谢刘邦的三万户之封的说辞就很中肯,他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幸而时中,可以看成为是谦词,也可以看成是事实,也就是说有的计谋对了,也有的计谋不对。出谋划策有对有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算无遗策,怎么解释张良自己单独干不成事。所以说,张良的这句自评,可以看作为对刘邦评价的回应。运筹帷幄云云,有对有错耳,不得据此将刘邦的成功归功于张良,尤其不能据此评价而将张良的地位无限拔高。所以,三杰论及张良居三杰之首如果是伪造的,那么这种伪造是向着张良有利的方向发展的。蒯通以将自己植入历史为目标而神话韩信,而张良又是神话韩信的道具,所以在张良问题上也造假不少。这样算来,不仅韩信是蒯通造假的受益者,张良也是蒯通造假的受益者。

位列第二的萧何之功倒是货真价实的,可能还可以再增加一些。而位列最后实际上最重要的韩信的战功,此前的分析中基本上已涉及到了,也没有什么攻必取战必胜,真要是这样神,何不让韩信直接跟项羽作战,战必胜就行了。

三杰从顺序上打头的张良、居次的萧何都说过韩信好话,而韩信则没有说过这二位的任何好话。所以三杰并列的结果是韩信更加突出了,而且有很多古人认为萧何对大汉建立的首功就是推举了韩信,这显然是三杰论的效应。例如清人金维世《垂世芳型》卷之三称:

汉高祖定天下以萧何功为第一,鄂千秋亦以万世之功许之。谓其转漕给食,保全关中,高祖亦尝言,镇国家抚百姓餽饷不绝,吾不如萧何。此就何论何也。吾以为,开国之功,何为第一,而何之功,又以荐韩信为第一。信所谓国士无双者也。高祖不之奇而何独奇之,荐为大将。当时楚汉争雄,智勇俱困,天下之势,未有所属。大将之责定于信,而天下之势亦定于汉矣。是信尺寸之功,皆何荐信之功,而何之功,信不能有,信之功,何实可以兼之。功臣无出信右,信又不能出何右,况下焉者敢与之比肩而等量哉。则就何论何,不若合信以论何,而何之功第一无疑矣。

虽然这只是金氏的一家之言,但有较大的普遍认同——在夸奖萧何的同时,不忘记夸奖韩信。

至于说项羽有一范增不用而落败,那真是太抬举范增了。范增七十多岁,号称很懂权谋,实则不甚精通,且一点不识大体大局,只知以杀为务,又有何高明可言?考量范增史实,一莽老汉而已,鸿门宴时力主杀沛公,即使霸王不同意,也一意孤行让项庄来干;日后楚汉相持,汉因不敌而求和,项王拟允,范增坚决不同意,于是既未能置汉王于死地,也未达成议和。如果议和成,汉再毁约,则曲在汉而直在楚。范增虑不及此,只知道打打杀杀,与用计何干?史载刘邦的两次惨败逃跑,都是在范增离开后发生的。说明没有范增的楚军,战争效率更高。以此为考量,范增的重要性不过尔尔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