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良庙内张良诗特色研究

张良庙内张良诗特色研究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良庙对张良进行的神化及仙化的改造得到文人的广泛认同,这对庙内题咏产生巨大之影响。张良庙自建成之后便不乏文人题咏,《张良庙匾联石刻诗文集注》一书收录这类诗共30余首。这些诗由于受到张良庙特有文化氛围之影响而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张良庙文化生态对庙内咏张良诗的影响生动地展示了地域文化对咏史诗情感的牵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咏史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张良庙内张良诗特色研究

张良庙对张良进行的神化及仙化的改造得到文人的广泛认同,这对庙内题咏产生巨大之影响。张良庙自建成之后便不乏文人题咏,《张良庙匾联石刻诗文集注》一书收录这类诗共30余首。这些诗由于受到张良庙特有文化氛围之影响而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文学发生角度而言,历来吟咏张良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通过阅读历史记录而作,我们将之概括为书斋之作。知古鉴今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古代文人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创造性的阅读习惯又让读史者不是仅仅将认识停留于学习,而是进一步思考历史,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将这些见解形之于诗歌。张良作为汉初的历史风云人物,其事迹经司马迁史记·留侯列传》的点染而极具传奇色彩。一些吟咏张良的诗歌产生于读史的过程中。如卫宗武的《留侯》:“狙击岂良图,命几危博浪。既受黄石书,颠秦而蹶项。报韩志已酬,兴汉车仍赞。历陈借箸计,潜消刻印患。定封谋遂寝,立嫡计莫尚。转危以为安,其易犹反掌。万钟谁不怀,裂土人所望。何勃身亦系,韩彭国随丧。驾言仙与游,高风巢许上。”另如王安石《张良》:“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这些感史而作的诗歌一般产生于书斋之中,此类咏张良诗从内容到情感都或多或少受到史书的限制与局限。在事件的取舍上并无特殊的经营,只是随事附言,对张良一生的经历给予平分秋色的概述。如卫宗武诗中包含了狙击始皇,下邳得书,佐刘灭项,借箸划策,解围荥阳,定封立嫡,功成身退等事件,几乎是《史记·留侯列传》的翻版。王安石诗虽然有所取舍,但是也基本囊括了张良一生的事业。这类书斋作品,艺术成就十分有限。其次,在情感指向方面,此类咏张良诗一般没有超越司马迁既定的感情路线。比如王安石的“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显然就是司马迁“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的另一种表述。

除了书斋的咏史诗之外,另一类咏张良诗是诗人行走于张良人生故事发生的地域,有感而作,我们将之称为地域咏史之作。如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日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与史书的文字描述不同,地域的历史遗迹以另一种方式记录着古人的行迹。诗人行走于张良人生故事发生的地域,空间的重叠会让诗人暂时摆脱时间的束缚,产生穿越的遐想,进而极大地拉近与张良的距离。于是来自史书的知识、个体人生体验、地域的遗迹风物会在一瞬间汇聚于诗人的心头。在这种境况之下写出的咏张良诗一般铺展着历史风云,凝结着个人的情绪,同时也点染着地域的风景,具有较大的诗歌容量和浓密的情感厚度。如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是他途经下邳圯桥时所写,全诗追述了张良在博浪沙雇力士狙击秦始皇不成后隐匿下邳,然后在圯桥上得到黄石公的太公兵法的人生经历。但显然诗人将目光集中于张良得黄石公指引这一事件,通过张良特殊的人生境遇,李白感叹自己虽有张良的勇气,但是却没有张良的奇遇。张良得黄石公指引,最终走上了帝王师的道路,但是自己却只能看着碧水叹息古人的离去。全诗的情感以下邳圯桥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穿越历史,贯通古今,体现出较强的情感张力

张良庙的题咏诗属于地域之作,以张良功成身退作为吟咏的中心,与留坝张良庙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文化氛围相关。张良一生值得吟咏的事件颇多,博浪沙狙击始皇,辅佐刘邦建立帝业,功成身退。受到留坝张良庙地域文化的影响,此处的咏叹张良诗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张良晚年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如王士祯的《紫柏山下谒留侯祠》:“万木萧萧风昼吹,深山忽见留侯祠。清流白石阅古今,雪柏霜筠无岁时。辟谷真从赤松隐,授书偶作帝王师。也知鸟喙逃勾践,未屑鸱夷学子皮。”另如张问陶的《谒留侯祠》:“数千年后访游踪,知在云山第几重。世乱奇书能早读,功成仙骨不争封。恩仇报尽寻黄石,戎马归来慕赤松。看遍汉家诸将相,斯人出没幻如龙。”再如林则徐的《谒留侯祠》:“除秦便了复仇心,勇退非关虑患深。博浪沙椎如早中,十年应已卧山林。”这些诗将张良辅佐刘邦建立功业的事迹进行弱化,着重歌颂了张良功成身退的超凡人生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吟咏张良功成身退的诗歌中也包含了创作者深沉的个人人生体验。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治苛酷,君王恩威难测,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宦海沉浮,如履薄冰。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拜谒张良庙的文人在吟咏张良功成身退、辟谷成仙的事迹时便情不自禁地代入个人仕宦体验。在这些地域咏史诗中,文人们在称颂张良明哲伟绩时也揉入了自己对仕宦的厌恶及对隐逸的向往和艳羡。如清代李湘棻的《谒留侯祠》:“报韩原不为封侯,辟谷深心此暂留。韬略何从黄石授,功名好托赤松游。春耕汉殿余残瓦,秋草长陵起暮愁。千古英雄彻悟?金戈铁马雪盈头。”诗中对张良肯定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繁华的事业是短暂而无趣的,归隐自适才是人生永恒之追求,只是身处红尘中的英雄却始终不悟,在事业之路上辛勤奔走。另如申奇猷的《留侯辟谷事传疑》:“汉水秦山路转寂,留侯辟谷事传疑。迹高角里人称羡,心痛彭韩世莫知。云树红深雉鹧冷,霜柑黄尽狙猿窥。我来车辙忘南北,须信功成学子皮。”此诗也表达了类似的情绪。(www.xing528.com)

总之,张良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辟谷升仙”为核心的道家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得到了过往文人的高度认可,他们在庙内创作的咏张良诗中,不但将张良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作为吟咏的重点内容,同时也借此表达了个人厌弃仕途、归隐田园的情绪。张良庙文化生态对庙内咏张良诗的影响生动地展示了地域文化对咏史诗情感的牵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咏史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注释】

[1]原载于《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