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派、区域和时代的关系

学派、区域和时代的关系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内容观之,这四篇帛书应当是黄老之学。《史记》中共有几十处称“黄老”,可见这是当时一极重要学派。从郭沫若以降,多数学者认为,黄老之学起源于田齐时期的稷下黄老学派。[9]本文以为“黄老帛书”如同大多数先秦古书,是一个学派共同推尊的文本,但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之手。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书,基本上是学派长期传抄、学习的结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后人的修订。

学派、区域和时代的关系

“黄老”是秦汉之际的重要学派,《史记》《汉书》中有大量关于“黄老”的记载,然其典籍大多已失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老子》甲、乙两种写本,乙本卷前附抄了《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学界普遍认为这四篇帛书表现了秦汉之际与汉初流行的黄老或新道家思想。唐兰认为这四篇帛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黄帝四经》,且此名称颇为学者采用,但至今仍难有定论。因其未必来自同一本书,为了谨慎起见,本文称此四篇帛书为“黄老帛书”,不加书名号。过去我们对黄老之学的内涵、传承及影响始终不清楚,有赖“黄老帛书”的出土,才加深了学界对黄老之学以及各种相关文献之认识。

关于如何定性这批文献,有学者主张其为黄帝学,有学者主张其为新道家,本文倾向于称之为“黄老”学。[1]首先,是因为这四篇帛书中只有《十六经》书写黄帝言行,所以不能据此说均为黄帝学或黄帝四经。而四篇帛书多载一种新形态的道家及黄帝之学,其内涵交融难分。只用新道家一词,似乎不足以说明这批文献的特质。帛书四篇是在汉文帝初期抄写的,记载了道家与黄帝之言,似反映了当时最为盛行的黄老学。汉初曹参为齐相,众人关于如何治国议论纷纭,曹参听说“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乃延请盖公,闻其清静无为之论而大服,拜之为师,以其术治齐国,齐国因而大治。[2]而后曹参为惠帝相,用黄老之术不生事,乃有萧规曹随之名训。到了文帝时,《隋书·经籍志》说:

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3]

可见黄老是当时极为流行的学说。从内容观之,这四篇帛书应当是黄老之学。

黄老一词在文献上最有根据,比较能反映当时人的学术分类,比新创一词不容易出问题。《史记》记载: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韩非之学也“归本于黄老”。先秦诸子中,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到了汉代还有盖公“善治黄老言”、陈平“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史记》中共有几十处称“黄老”,可见这是当时一极重要学派。[4](www.xing528.com)

关于“黄老帛书”与黄老学的起源地,学界颇有不同的看法。从郭沫若以降,多数学者认为,黄老之学起源于田齐时期的稷下黄老学派。其关键论据在于身为陈国之后的田氏篡齐后,为了加强其统治的正当性,上追远祖黄帝,又建立稷下学宫,广招各地能人,黄老学从而大兴,成为稷下学术的主流,影响广大、深远,“黄老帛书”当出于稷下。[5]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黄老帛书”源出于楚,黄老之学虽大行于稷下却未必最早起源于稷下。老子本为楚人,李学勤、丁原明等学者主张“黄老帛书”表现了许多南方楚地的特色,除了思想内容和风格近于《国语·越语》《文子》《鹖冠子》等南方著作,书中又多江淮方言、楚音及楚韵。[6]所以这些篇章有很大的可能出于楚国人之手。然稷下先生亦有楚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明白记载:“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上述学者又多著述,可见稷下黄老学之盛况。“黄老帛书”的内容与作为“稷下丛书”的《管子》之关系尤为密切。[7]所以这个问题虽然依旧难有定论,黄老学与帛书起源于稷下的可能性或许更高。[8]

关于“黄老帛书”的成书时代,共有战国早中期之际、战国中期末、战国末年到秦汉之际、战国时期和汉初五说。[9]本文以为“黄老帛书”如同大多数先秦古书,是一个学派共同推尊的文本,但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之手。其主体成书时代,可以采取以唐兰、余明光先生为代表的战国中期说。[10]

四篇帛书的成书时代颇有争议,很多学者研究的观点都不同,从战国前期到汉代,各种说法都有。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书,基本上是学派长期传抄、学习的结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后人的修订。黄老学派一直传承到汉初,不能简单地说今天我们看到的“黄老帛书”都是战国中期的学说,其中颇有些是后来不断积累的结果。[11]我们在《老子》一书的传承过程中就已经见到这种状况,郭店的《老子》与马王堆的《老子》的内容就显然不太一样。就其主体内容而言,唐兰所谓:“黄帝之言既然是继承〈老子〉而有所发展,又是申不害所本,那末,它的写作时代,其上限不能超过杨朱时代,其下限不能延到申不害时代,也可以定下来了。就是说最早不能到公元前五世纪中期,最晚也不能到公元前四世纪中期。”[12]依然可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