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稷下先生与黄老学派的关系

稷下先生与黄老学派的关系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前贤的研究、考证,游学齐国学宫的稷下先生或稷下之士们活跃于战国中晚期。下面简单讨论一下稷下诸子的学派归属。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其中不少人物都是道家黄老学派的重要代表:宋钘,[14]宋人。前一方面表明了宋子“兼综”了墨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后一方面乃是黄老学重视阐发的“心术”,乃宋子学说的基础所在。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引刘歆语曰:“其学本于黄老,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等同学于公孙龙。”

稷下先生与黄老学派的关系

据前贤的研究、考证,游学齐国学宫的稷下先生或稷下之士们活跃于战国中晚期。[11]一般认为,齐国是黄老学的发源地,稷下学宫是黄老学的重镇,盘桓于稷下的黄老学者亦称稷下道家,《管子》四篇(《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就是他们的手泽。实际上,稷下学宫的学风兼容并蓄,稷下学士包括了儒家(例如孟子荀子)、阴阳家(例如驺衍、驺奭)以及纵横游说之士淳于髡在内,然而更多的学者(特别是黄老学派)身上体现出了兼容并包的特色,思想上具有“跨学派”的特征,例如介于道、法之间的慎子(到),游于道、墨之间的宋子(钘),居于道、名之间的尹文。下面简单讨论一下稷下诸子的学派归属。司马迁记载了稷下学术的盛况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12]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于是齐宣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13]

上面提到的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驺衍、驺奭、荀卿,以及《庄子·天下》《汉书·艺文志》诸书提到的宋钘、尹文、彭蒙诸子,都是稷下之士中青史留名的人物,恐怕也是当时声名显赫的人物。其中不少人物都是道家黄老学派的重要代表:

(1)宋钘(前360—前290),[14]宋人。(赵岐《孟子·告子下》注,杨倞《荀子·非十二子》注)从《庄子·天下》记载的宋钘、尹文学说来看,似乎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内在的方面,就是“白心”,诸如“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众”,“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目的在于“以骊合欢,以调海内”。第二,外在的方面,就是“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从这个方面说,他们的思想、行事似乎近于墨家。总之,宋、尹之说的特点就是:“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也就是《庄子·逍遥游》所说的“定乎内外之分”[15]。前一方面表明了宋子“兼综”了墨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后一方面乃是黄老学重视阐发的“心术”,乃宋子学说的基础所在。《汉书·艺文志》著录《宋子》十八篇,班固自注曰:“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郭沫若考证《管子》四篇(《心术上》《心术下》《内业》《白心》)属于宋钘、尹文学派的作品。[16]

(2)尹文(前350—前285),齐人。(高诱《吕氏春秋·正名篇》注)《尹文子》一篇,《汉书·艺文志》列于名家,也许是因为尹文子更重视和强调“刑名之学”的缘故吧。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引刘歆语曰:“其学本于黄老,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等同学于公孙龙。”尹文子的言行,见于《说苑》《吕览》诸书,他的思想旨趣,一是宣扬无为政治,所谓:“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说苑·君道》)二是倡行“见侮不斗”(《吕氏春秋·正名篇》),与宋子“莫逆于心”。今本《尹文子》(包括《大道》上、下两篇)应该是反映尹文子思想的史料,不尽是伪托。

(3)慎到(前350—前315),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田骈(前350—前275),齐人(《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庄子·天下》评论他们的学术时说:“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这里所说的“趣物而不两”“于物无择”,也许就是“齐万物以为首”。《天下》又曰:“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可以苟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总体来说,《天下》认为慎、田之学只是“趣物”而已,[17]而不及“道的真理”,所以《天下》曰:“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批评慎到、田骈“尚法而无法”,据钱氏辑本《慎子》推敲,“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所以一人之心也”(《威德》)可以说是“尚法”的宣言,而“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因)、“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任)则体现了对无为政治理想的向往。(www.xing528.com)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列于法家。蒙文通认为,慎到思想之核心在于“因循”,他曾经分析、考证《管子》四篇中的《心术》《内业》“有取于慎子,”《白心》亦“慎到之书”,而且合乎“骈因性之义,接予或使之义”。[18]就是说,他认为,《管子》四篇出自田、慎学派之手。这个论断不同于郭沫若。从钱熙祚辑本《慎子》(收录于《诸子集成》)来看,慎子颇言君道、法术,兼综道法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据《四库提要》,《慎子》的“大旨”就是:“欲因物理之当然,各定一法而守之,不求于法之外。亦不宽于法之中。则上下相安,可以清静而治。然法所不行,势必刑以齐之。道德之为刑名,此其转关,所以申韩多称之。”我们认为,慎到思想的主旨仍属黄老,正如张秉楠所说:“慎到,战国赵人,齐宣、愍之世来游稷下,其说大体以齐物、因化、尚法、贵势为务,即:齐万物以为首,循自然而立法,依权势而行法,法行则上下相安,清静而治,具有明显的道、法合流的思想倾向。稷下黄老之学经过慎到开拓,成为战国法治主义的理论基础。慎到著述大部分佚失。《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明代仅存五篇,清人钱熙祚据《群书治要》增补二篇,共七篇。另有慎子佚文附于篇末。这部分遗著,法家思想较浓,但考其源,亦出于黄老道德之意。”[19]据蒙文通、朱伯崑考证,《吕览》的《察今》《贵因》诸篇取之慎子。[20]朱伯崑还指出,《管子》中《任法》《明法》两篇也是慎到一派著作。[2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载《慎子曰恭俭》,可能是重要的《慎子》逸文。许富宏撰《慎子集校集注》收录整理了慎子的文献[22]

(4)接予(约前350—前275)、季真(前360—前290),齐人;环渊(前360—前280),楚人。据司马迁说,接予、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而且有所著述,所谓“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庄子·则阳》曰:“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如果说他们隶属于道家学派,恐怕不是《庄子》哲学的正统,因为《庄子》所说的“道枢”“若有真宰”,思想上“莫为”“或使”之说绝不相侔。[23]

(5)荀子(前325—前235),赵人。儒家宗师,但他的思想具有儒道合流的倾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可以说,他是黄老学派的边缘人物。

当然,黄老学派的范围不限于稷下道家,它的流播之远,渗透之广,早已超出了稷下学术的范围,甚至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道家范畴。同时,稷下学术亦不限于道家黄老学派,因为儒、墨、名、法、阴阳诸家皆曾出入稷下,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孟子和荀子都曾游学稷下,还有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驺衍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庄子·天下》《汉书·艺文志》等文献的记载看,稷下先生多濡染于黄老思想,即便是儒家宗师荀子亦不能免此。换言之,黄老学也许就是稷下学术的主流,个中的原因比较复杂,而齐文化(特别是姜尚立国之初开创的文化传统以及管仲变法塑造的新制度)则是不能忽视的背景因素。管仲变法不仅开启了春秋时期尊王攘夷的政治新秩序,同时也滋育了法的精神。管仲变法引发了不绝如缕的制度更张,也酝酿了思想观念的创新。黄老学派继承了管仲学派的思想遗产,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老庄哲学的理论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熔冶了诸子百家之学。稷下学宫是真正的百家争鸣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