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稷下学论丛揭示道家黄老学派

稷下学论丛揭示道家黄老学派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表明,历来学界对黄老学派的分类和归属问题看法不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综上,笔者认为,道家黄老学派通过多元思考和多方努力,创造性地阐释了“道德之意”。

稷下学论丛揭示道家黄老学派

道家”本身也有一个“正名”问题。因为所谓“道家”这个“名称”始见于汉初,司马谈称之为“道德家”。[1]汉初所称的“道家”其实就是黄老学,不同于魏晋玄学所推崇的老庄,这一点(黄老与老庄),汉代史家(司马父子、刘氏父子以及班固)都言之不别,未曾分判。[2]战国中晚期以降,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之后,“抑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黄老学独盛于战国末年,风靡于秦汉之际。[3]那么,“黄老”何以称之为“黄老”呢?顾名思义,“黄”就是指“黄帝”,“老”就是指“老子”。王充说:“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论衡·自然》)据此,“黄老学”就是“黄帝、老子之术”。(《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书·陈平传》)值得注意的是,“凡称黄老,皆出汉人书,晚周无言黄老者”[4]。“黄老”之“名”亦始见于《史记》,而《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书》大抵——如班固所说——都是“六国贤者”托名“黄帝”而作,因为当时的风尚是托古自重,《淮南子》一语道破了其中的“诀窍”:“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修务训》)一般认为,黄老学代表了道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新方向,是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思想史进程从“德礼”向“道法”的转折。黄老与老庄之间切磋琢磨、相摩相荡的辩证关系,表明了黄老学既不是《老子》思想的“翻版”,也不是《老子》和《黄帝书》的“杂凑”,而是以《老子》“道论”为基础的新的思想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黄老学就是老庄道论之踵事增华、推陈出新。因此,可以认为,老庄和黄老是道家哲学的两个分支、两个学(流)派,我们分别称之为道家老庄学派和道家黄老学派。[5]

黄老学术具有“兼综杂糅”与“合流并行”之特点,再加上黄老学者人物众多,思想主张不尽一致,所谓的黄老思潮也比较紊乱无系统、散乱无头绪。但总体来说,黄老学的思想宗旨还是比较清楚的,因为它的整个思想的基础就是“道德之意”。而我们知道,老庄哲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道德之意”。《庄子·天下》品论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既感叹于“古之道术为天下裂”,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的关键在于“道、德不一”,就是说人们对道和德的理解莫衷一是。值得注意的是,《天下》着墨最多的就是稷下学,当然在《天下》作者看来,稷下先生们理解的道德之意还不能完全吻合于老庄。司马迁称黄老学者慎到、田骈、接予、环渊“皆学黄帝道德之术”,其中提到的“道德之术”恐怕就是老庄哲学推阐的“道德之意”。[6]司马迁谈到法家时指出:“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集解》引《新序》云:“申子之书,言人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故号曰‘术’。商鞅所为,书号曰‘法’,皆曰刑名。”可见,商鞅、申不害、韩非学术的特征在于“刑名”。他还提道:“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似乎暗示了,“刑名”(“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的理论基础在于“道德之意”。[7]管子》四篇的宗旨之一正在于“反于道德”(《管子·内业》)。高诱认为,《淮南子》的特点不外乎“讲论道德”“旨近老子”而已。

要之,“道德之意”仍是整个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基础,只不过不同的黄老学者对此取舍不同,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进路展开了对“道德之意”的推阐发挥,无论是重视“刑名”、崇尚“法术”,还是倾心“内业”(养生),都是在“道德之意”历史发展的延长线上。蒙文通指出,《汉书·艺文志》“以慎到入法家,而与商、韩殊义。入田骈于道家,又与庄周相异。且入尹文于名家,入宋钘于小说,于是黄老之学,若存若亡”[8]。这表明,历来学界对黄老学派的分类和归属问题看法不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实际上黄老学派的特征与范围是什么,也就是说,哪些思想家隶属于黄老学派,哪些文献出自黄老学者之手?迄今为止仍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但倘若注意到并充分估价黄老学术与道家(老庄)思想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使用道家黄老学派来概括那些以“兼综”“杂芜”为特色的黄老思潮。实际上,黄老学的“兼综”,还不是那种“拿来主义”,而是通过老庄“道德之意”的精神洗礼与理论切磋,才得以“兼综”乃至“融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的结论也很明确,黄老思潮千变万化不离其宗——“道德之意”,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源于老子的“道德之意”。(www.xing528.com)

综上,笔者认为,道家黄老学派通过多元思考和多方努力,创造性地阐释了“道德之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主线就是在推阐“道德之意”的过程中抗衡了旧有的“德礼”传统,酝酿和发展了新的“道法”传统,从而呼应了春秋以来的强有力的政治社会要求——“变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庄和黄老都是变化时代里的变化哲学。如果说“德生礼”(郭店竹简《语丛一》)是儒家思想的标签的话,那么“道生法”(黄老帛书《经法·道法》)就是黄老学派的旗帜,“德生刑”(《商君书·说民》)则是法家的口号。裘锡圭、王叔岷认为,黄老学应该称之为“道法家”,很有道理;[9]黄老帛书《经法·道法》提出“道生法”表明了这一点,《管子》反复强调“道法”更证明了这一点(见《君臣上》《法法》等篇),况且黄老学派盛称“道法”与儒家学者推崇“德法”既相映成趣,又表明了各自的思想特征。[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