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及其内涵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及其内涵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其一直以来都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代表着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主流。(二)孔子的“仁者爱人”“仁”被孔子视为道德准则。孔子的“仁者爱人” 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孝悌,是“仁者爱人”的基础。复礼,是“仁者爱人”的形式。忠恕,是“仁者爱人”的方式。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及其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中国社会的各项活动不可避免地蕴含着儒家文化的底色,中国人的性格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可见,现代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志愿服务本身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成了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外显。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其一直以来都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代表着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主流。“仁”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亲也”即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 的关系,这里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人的血缘关系看,相亲相爱就是亲情之爱,爱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二是从人的地缘、业缘等关系看,相亲相爱就是大众之爱,爱邻里、乡亲、同事、同学等。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从其出生开始血缘关系就维系着人成为社会的人;地缘、业缘等关系是人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成为社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由此可见,亲情之爱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大众之爱的前提。仁爱使人能够从出生的孩童起就成为社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由爱自己、爱父母发展到发自内心地爱别人的过程。

(二)孔子的“仁者爱人”

“仁”被孔子视为道德准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孔子提出“仁爱”主张,他以“爱人”即爱他人,对他人要有关爱之心、帮助之心、同情之心来解释“仁”,即“仁者爱人”。孔子的“仁者爱人” 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孝悌,是“仁者爱人”的基础。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入则孝”指作为子女要孝顺父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顺,谈何爱一直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其他人;“出则悌”指外出要顺从兄长,一个人如果在外不能与兄长和谐相处、顺从兄长,谈何爱其他人。父母、兄长是基于血缘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非爱己何以“泛爱众”,连父母、兄长都不爱谈何爱他人,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孔子提倡的孝悌是基于血缘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做到孝悌便可以形成人与人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www.xing528.com)

爱人,是“仁者爱人”的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家族成员的爱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对家族成员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之爱,故“爱人” 是指爱社会所有成员、社会大众,从覆盖面的角度讲,其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也就是孔子提倡的“泛爱众”。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也就是无论什么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不应因贫富、智愚、善恶、残疾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排斥他人受教育,这也是爱人的集中体现。

复礼,是“仁者爱人”的形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4]“复礼”指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提出依礼而行,以礼来规定仁,同样要求“克己”,即约束自己,所以“复礼”是从外部规范来对个人加以影响、约束,这种规范就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可见,仁是礼的具体内容,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孔子看来,礼的规范可以约束个人,通过约束个人达到仁的目标,故“克己复礼为仁”。

忠恕,是“仁者爱人”的方式。“忠”指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即自己想要把事情做好,也要帮助他人把事情做好,这是“忠”的最高境界,即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为他人谋幸福;“恕”即推己及人,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即不应强求他人。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即要“己之所欲”,对自己严格要求,这样才能“施之于人”,尽心尽力帮助他人。

(三)孟子的“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指看到别人遭受灾祸或不幸而产生同情心,是孟子核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性善论的角度赋予“仁者爱人”人性化特点。“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7]人看到孺子将要掉入井里会感到不安,产生同情心,这种不安和同情心在孟子看来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反应,是发自内心对孺子入井遭遇产生的同情心,所以恻隐之心人人有之,没有同情心就不能真正算作一个人,人因心善而性善,人人都是向善的,故每个人都有爱人的本性。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在孟子看来仁和义、礼、智共同组成四端,四端似人之四肢,是一个人能够存在并且成为健全的人、完整的人的基本要求,这里的“仁”就是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推己及人的仁爱,即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去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痛苦、遭遇表现出同情心的同时主动帮助他人,使他人早日脱离痛苦和不幸遭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9]每个人都应有不忍人之心,一国之王更应有不忍人之心,因为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稳定需要先王体恤百姓,这里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孟子认为要发自内心的、不带有强制性的、设身处地地去关心百姓疾苦、帮助百姓脱困,方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使天下太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