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志愿服务医疗急救的常识与技巧

志愿服务医疗急救的常识与技巧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愿者除了需要知晓志愿服务基本安全知识以外,还需掌握医疗急救常识,懂得对突发情况的正确处理方式,以便应对紧急情况。医疗条件不完善时,应对患者严密观察,精心护理,严重者应及时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抢救。③止血带止血法:在上下肢出血用加压包扎法无效时使用。用于一个人在房屋垮塌、火灾现场或其他不便于直接抱、扶、背的急救现场,不论伤者意识清醒与否均可使用。

志愿服务医疗急救的常识与技巧

志愿者除了需要知晓志愿服务基本安全知识以外,还需掌握医疗急救常识,懂得对突发情况的正确处理方式,以便应对紧急情况。

(一)创伤救护

1.应急处理

(1)迅速转移。将中暑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服,脱掉鞋子,让其平卧,头部不要垫高。

(2)降温。用凉水或浓度为50%的酒精擦其全身,直到皮肤发红、血管扩张,以促进散热。

(3)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类。对于能饮水的患者,应鼓励其喝足量盐开水或其他饮料;不能饮水者,应予静脉补液。

(4)及时处理呼吸、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时,可注射尼可刹米;循环衰竭时,可注射鲁明那钠等镇静药。

(5)医疗条件不完善时,应对患者严密观察,精心护理,严重者应及时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抢救。

2.止血

(1)小伤口止血方法。只需要使用生理盐水或清洁水冲洗干净伤口,覆以消毒棉垫或纱布,再使用胶布或绷带进行缠绕即可。如果情况比较紧急,其他适宜清洁的物品均可以作为替代物品,如布条、手帕、毛巾等,简单止血后及时到医院处理。

(2)静脉止血方法。经过上述措施止血后,还需要用力压迫伤口进行止血。此方法可以将损伤的血管变窄扁,减慢血流速度,便于形成血凝块,从而达到止血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按压伤处5—15分钟。如果患者出血部位伤口较深,如大腿根部、腋下等,可以使用纱布将伤口填塞后进行加压包扎,还可以抬高患肢。

(3)动脉止血方法。常见的止血包扎方法有四种。

①加压包扎法: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情况。具体操作:先在伤口处盖上消毒纱布、手帕、毛巾等,再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

②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出血量大、有血管损伤和四肢出血等情况。具体操作:用手压迫伤口上部动脉搏动处,力度适中,时间在10—15分钟。

③止血带止血法:在上下肢出血用加压包扎法无效时使用。具体操作:紧靠伤口上方1/3处将伤肢扎紧,尽量扎在衣裤外,时间不宜过久。

④屈肢加垫止血法:适用于膝或肘以下部位出血、无骨折的情况。具体操作:用毛巾卷等塞在腘窝或肘窝处,将关节屈曲,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紧紧捆住。

3.包扎

包扎的目的在于防止伤口感染、止血以及将骨折处固定住,支持肢体和关节。在包扎时,首先应使用棉垫或纱布覆盖伤口,之后予以绷带固定。如果情况紧急,可以选择干净床单围巾、毛巾、衣物等代替。若是四肢包扎,应将脚趾或手指露出,以便观察皮肤颜色和状态。包扎的松紧以起到止血、固定纱布垫的作用为度,以免过紧影响机体血液循环。如果包扎的目的在于固定,那么绷带在打结时应位于伤侧;如果包扎的位置在四肢关节部位,应在关节凹陷处填塞足够的填料,以免发生关节强直情况。

此外,对于特殊部位的包扎,如胸口部位,若能听见随呼吸存在漏气声响,应马上闭贴伤口;腹腔内脏脱出,不能将其塞回腹中,可以先使用纱布将内脏卷成保护圈放置于周围,之后使用三角巾进行包扎。

4.骨折固定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有创口者应先止血、消毒、包扎,再固定。

(2)固定前应先用布料、棉花、毛巾等软物,铺垫在夹板上,以免损伤皮肤。

(3)用绷带固定夹板时,应先从骨折的下部缠起,以避免患肢充血水肿。

(4)夹板应放在骨折部位的下方或两侧,应固定上下各一个关节。

(5)大腿、小腿及脊柱骨折者,不宜随意搬动,应临时就地固定。

(6)固定时应紧松适宜。

5.搬运(www.xing528.com)

搬运是指用人工或简单的工具将伤病员从发病现场移动到能够治疗的场所,或将经过现场救治的伤员移动到运输工具上。搬运时,如方法和工具选择不当,轻则加重病人痛苦,重者造成二次损害,甚至是终身瘫痪。搬运时要根据不同的伤员和病情,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和工具,而且动作要轻、快。下面对几种常用的搬运方法做一介绍。

担架搬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路程长、病情重的情况。担架的种类很多,有帆布担架,即将一块帆布固定在两根长木棒上;绳索担架,即用一根长的结实的绳子绕在两根长竹竿或木棒上;被服担架,即用两件衣服或长大衣,将袖子翻向里侧,袖管内插入两根木棒,将纽扣仔细扣牢。在运送过程中,如病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可将病人背部垫高,让病人处于半卧位,有利于缓解呼吸困难;如是腹部受伤,要叫病人双下肢屈曲,脚底踩在担架上,以松弛肌肤,减轻疼痛;如是背部受伤则采取俯卧位;对脑出血的病人,头部稍垫高。

如果在现场找不到任何搬运工具,而伤情又不太重时,可用徒手搬运法搬运。此法又分单人搬运和双人搬运。

(1)单人徒手搬运法。

①扶持法。此法适用于伤病较轻、不能自己行走的伤员,如头部外伤、锁骨骨折、上肢骨折、胸部骨折、头昏等伤病员。扶持时救护者站在伤病员一侧,将其臂放在自己肩、颈部。救护者一手拉其手腕,另一手扶住病人腰部行走。

②抱持法。适用于不能行走的伤病员,如有较重的头、胸、腹及下肢伤,或昏迷的伤病员。抱时救护者蹲于一侧,一手托伤者背部,一手托大腿,轻轻抱起伤病员,伤病员(意识清者)可用手扶住救护者的颈部。

③背负法。抢救者蹲在伤病员前面,呈同一方向,微弯背部,将伤病员背起。胸、腹受伤的伤病员不宜采用此法。如伤病员卧于地上,不能站立,则救护者和伤病员同方向侧躺,一手反向紧握伤病员肩部,另一手抱腿用力翻身,慢慢站起来。

④拖拉法。用于一个人在房屋垮塌、火灾现场或其他不便于直接抱、扶、背的急救现场,不论伤者意识清醒与否均可使用。救护者站在伤病员背后,两手从其腋下伸到胸前,先将其双手交叉,再握紧其双手,使伤病员背部紧靠在救护者的胸前,慢慢向后退,走到安全的地方。

(2)双人徒手搬运法。

①椅托式。两名救护者在伤员两侧对立,各以右和左膝跪地,并以一手伸入伤病员大腿之下互相握紧,另一手交替扶住伤病员背部,抬起伤员。

②拉车式。两名救护者一个站在伤病员身后,两手从腋下将其抱在胸前,随后另一人先跨在伤病员两腿中间,用双手抓住其两膝关节,慢慢将伤者抬起。

③平拖式。两名救护者站在伤病员同侧,一人用手臂抱住伤病员肩部、腰部,另一人用手抱住伤病员臀部,齐步平行走。

(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步骤如下。

第1步: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发现有人晕倒,首先应用力拍打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喊:“您怎么了,醒醒!”如果没应答,这时应触摸患者颈动脉,感受有无搏动,同时贴近患者鼻腔,感受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并观察胸廓有无起伏,若感受不到动脉搏动、呼吸、心跳与胸廓起伏,判断患者为意识丧失状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第2步:胸外按压。

准备:将患者平放于硬板床或平整地面上,解开衣物。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方法:两手叠扣,两臂伸直,肘关节不可以弯曲,利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按压深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但手掌始终不离开按压部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比例: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

第3步:气道开放。

进行胸外按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的情况,这时需将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若有),可以用纱布或者手帕将异物从口腔中掏出,有假牙的患者要注意取下假牙。若无颈部损伤,用仰头抬下巴的方法打开气道;若有颈部损伤,用双手托颌法。

第4步:人工呼吸。

气道通畅后应迅速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让患者仰卧,施救者一手托患者下颌使其头后仰,另一手捏患者鼻孔并用手掌边缘压住其额头,吸气后对患者口内用力吹气(注意要将患者的嘴包严),然后放开鼻孔,待胸廓回缩呼气。连续吹气2次,每次吹气要见患者胸廓有明显起伏才表示有效。如此重复循环5次以后,判断患者状态,若复苏无效,继续按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