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官道的戏曲文化传承与交流

福建官道的戏曲文化传承与交流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福建便不断有浙江、江西、广东等外地官员入闽为官。由于皇族、官宦多蓄有家乐家伎或迷恋戏曲,随着他们的入闽和交往,就把盛行于各地的剧种唱腔带进福建。另有一些外地官员士绅入闽日久,客居他乡,语言不通,日久难免滋生思乡之情,也会重金从家乡聘请戏班演出,娱宾和自娱,歌舞升平,了以慰藉。更有甚者,将戏班建在官署衙内,“日与梨园子弟相追逐”。

福建官道的戏曲文化传承与交流

明清时期,朝廷在任用地方政府官员时,为避免当地人利用各种亲族与乡里关系结党自固,扩大势力,威胁中央政府的稳固,继续沿用“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异地为官或“避籍”的制度,这种任职限制性制度包括地区回避、亲族回避、师生回避和缺医少药选回避等几个方面,如顺治十二年(1655)题准:“外官回避本省,教职回避本府,户、刑、工部司官回避本省司分。”[6]乾隆三十二年(1693)规定,河官要回避三百里,后扩大至五百里。这种官员回避制度,决定了在闽为官者多为外省籍人。于是,福建便不断有浙江、江西、广东等外地官员入闽为官。由于皇族、官宦多蓄有家乐家伎或迷恋戏曲,随着他们的入闽和交往,就把盛行于各地的剧种唱腔带进福建。另有一些外地官员士绅入闽日久,客居他乡,语言不通,日久难免滋生思乡之情,也会重金从家乡聘请戏班演出,娱宾和自娱,歌舞升平,了以慰藉。阮自华任福建省福州府推官(掌刑狱的官),经常大宴宾朋,“大会词客于凌霄台,推屠长卿为祭酒,丝竹殷地,列炬熏天,宴集之盛,传播海内”[7]。在外从政多年的侯官人曹学佺,因酷爱昆曲隐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曾自辟“石仓园”,组建家班,府中“构筑石仓园,有池馆林木之胜,且娥绿粉黛,出入肩随,歌童狎客,晨夕满座,自以为乐,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曹南宫学”条说曹学佺“家有石仓园,水木佳胜,宾朋翁集,声伎杂进,享诗酒谈宴之乐,近世所罕有也”。万历三十一年(1603)曹学佺曾邀请儒士文人在福州乌石山观赏其家班演出,有文形容当时“隆为祭酒,梨园数部,观者如堵”,恰逢传奇作家屠隆旅次福州,参加了观赏,席间兴致所致,也“幅巾白衲,奋袖作《渔阳掺》,鼓声一作,山云怒飞,海水起立,林茂之年少下坐,隆起执其手曰:‘子当为挝歌赠屠生,快哉,此夕千古矣!’”[8]可见文人士大夫对北管戏曲的青睐。更有甚者,将戏班建在官署衙内,“日与梨园子弟相追逐”。梁恭辰《劝戒二录》卷一载:“厦防厅为吾闽第一优缺,海舶麝集,市廛殷赈,官廨尤极豪奢,大堂左右设自鸣钟两架,高与人齐,内署称是。署中蓄梨园二班,除国忌外,无日不演唱。馆中学徒六人,二弱冠,余则十三四岁不等,无人不佩时辰表者。遇岁时,必盛服,头上必红花翎,腰间必荷囊素粉,日与梨园相追逐。”[9]说的是清乾隆年间,厦门海防厅官署内设有梨园班一事。乡村驿亭梨园酬应更是常有之事,福建《惠安县志》卷三载该县曾仕九江之张正声《永安王宫人梨园行》一诗并序提及,崇祯二年客武昌,有向其言永安王宫作梨园甚妙,因而往观。去后见高堂数丈供歌舞地,有宫人三十余人,“形缤纷绮丽,曲悲惋清长”。永安王家乐演戏还“洞开洪门,恣人游赏”。且演出为寻常之事,“大都以不炎不雨为期”[10]。当时官宦缙士对北管戏曲声腔的痴迷程度可窥一斑。(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