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繁衍出福建地方戏曲的新剧种探析

繁衍出福建地方戏曲的新剧种探析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词引证》提到永乐年间,福建、安徽、江西等地流传着一种称为弋阳腔的戏曲,明末弋阳腔又流变发展成四平腔,先后从赣南、赣东、浙东分别传入八闽,分别形成四平戏、词明戏及大腔戏。闽剧则是混杂了儒林戏的逗腔、平讲戏的洋歌、江源班的乱弹、徽班的徽调、昆曲、皮簧和民间小调等多种声腔的地方剧种。

繁衍出福建地方戏曲的新剧种探析

明清时期,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民间职业戏班不断进入闽东北、闽本等地演出,民间多以外江班、江源班、罗罗班、徽班、江西路相称。这些外来声腔剧种结合当地的方言土语及当地的民间音乐,改造原有唱腔,形成新的声腔,催生新剧种。《南词引证》提到永乐年间,福建、安徽、江西等地流传着一种称为弋阳腔的戏曲,明末弋阳腔又流变发展成四平腔,先后从赣南、赣东、浙东分别传入八闽,分别形成四平戏、词明戏及大腔戏。由于“向无曲谱”“大半乡愚可随口演唱”,加上剧情中经常出现丑角的插科打诨,很符合百姓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因此很受百姓喜爱,经常形成台上演唱,台下帮腔的热闹场合,某一个角色因故不能上场,台下人可临时上台顶替,哪怕是十几岁的孩子。清代黄正绅的《溪草堂诗钞》中也记录了四平戏演剧的兴盛:“到门溪水响潺潺,一榻全收四面山。佳景乍经当驻足,故人相见况开颜。欢筵鸡黍叨元伯,舞榭钗裙讶小蛮。喜得从行二三子,归途也学唱刀环。”[79]至今,弋阳腔系统的词明戏、四平戏和大腔戏仍在福建各地流传,但由于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异,以致早期弋阳腔的原貌难以寻迹,而在福建永安县丰田洋村,这个人迹罕至的,至今仍无公路可通的偏僻山村,却靠家族保存着珍贵的弋阳腔遗响——大腔戏。其音乐唱腔至今保留着早期弋阳腔的特点,当地百姓逢年过节便搭台演出,自唱自娱。那里流传着一首民谣:“正月立春竖竹杆,竹板家小保平安;初一初三祠堂边,搭台上演大腔班。初四开始看花灯,十二十五迎桥灯,福日全家上笋山,劈路养竹烤笋干。初九天公生日饮一番,初十走亲迎返乡。”这是大腔戏生存的原因之一。入清以后,西皮、二黄与梆子声腔系统的剧种,陆续从安徽、湖南等地经江西、浙江而传入闽西、闽北与闽东北等地,形成闽西汉剧、泰宁梅林戏、浦城赣剧、寿北北路戏、尤溪小腔戏、南平南词戏和右剑戏等剧种。闽剧则是混杂了儒林戏的逗腔、平讲戏的洋歌、江源班的乱弹、徽班的徽调、昆曲、皮簧和民间小调等多种声腔的地方剧种。(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