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祠演剧-湖南地方剧种及祭祀文化

宗祠演剧-湖南地方剧种及祭祀文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祠演剧,湘南一带也称“祠堂戏”,如《湖南地方剧种志》“祠堂戏”条介绍的内容,就与笔者所说的宗祠演剧大同小异。这些声腔、剧种多数都参与过宗祠演剧。在各种宗祠演剧场合中,与祖先祭祀关联最为直接的是在宗族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时邀请戏班演戏。图8-8洞口县金田乡彭家村彭氏祖先寿诞演出剧照宗祠演剧是我国南方传统戏曲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对地方戏曲的生存、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宗祠演剧-湖南地方剧种及祭祀文化

宋以来,湘南地区民众多是聚族而居,因而这些地区民间修建有大量的宗祠。宗祠是族民祭祀祖先、族亲商议族内事务、举办族内庆祝重要事件活动的场所,而且亦可用作子孙后代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宜的地方。围绕宗族事务,民众常邀戏班演戏,或以之祭奠、酬谢祖宗,或以之表达族民的喜悦,或以之警戒族人,因而宗祠演剧也就成了湘南民间戏剧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所谓宗祠演剧即指因为宗祠事务,如修建祠堂、修撰族谱、祖先生日或忌日以及其他节令如清明、中元节冬至节等,而由宗族组织的在宗祠戏台或临时搭建的戏台上进行的戏剧演出活动。宗祠演剧,湘南一带也称“祠堂戏”,如《湖南地方剧种志(衡阳湘剧志)》“祠堂戏”条介绍的内容,就与笔者所说的宗祠演剧大同小异。其文曰:“城乡各氏族宗祠,凡修谱、祭祖或遇族人高中、升迁、荣归等,多迎班演戏。戏款由族中公田收入支付,戏价与剧目则由祠中值年与戏班商定,多点演颂扬本姓氏有关之剧目。”[99]

我国民间宗祠演剧演出场合较多,日本汉学家田仲一成指出江南宗祠演剧的演出场合,有个别祖先寿诞的祭祀演剧,对祖先群体的季节祭祀演剧(又包括元宵灯节、春分、清明的宗祠演剧以及秋祭、冬祭时的演剧),进主(祖先神位入祀)的演剧,科举及第者的祀祖谢恩演剧和超幽追荐演剧等五种。[100]黄亚琴对湖南怀化一带的宗祠演剧场合做了考察,以为这里的演剧场合主要有节庆祭祖演剧(中元、冬至、春节等节日的祭祖演剧)、祖先诞辰祭祖演剧、修谱演剧、修祠演剧等四种。[101]

明清以来,在湖南世居少数民族间流传的声腔剧种有阳戏(怀化、湘西自治州[102])、傩戏(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祁剧(永州郴州、邵阳等地)、辰河戏(常德、怀化)、湘昆(桂阳汝城)、衡阳湘剧(永州、郴州)、衡州花鼓戏(永州、郴州)、邵阳花鼓戏(邵阳)、花灯戏(湘西、湘南)以及特殊剧种影戏(常德、郴州、岳阳)、木偶戏(邵阳、永州)等。这些声腔、剧种多数都参与过宗祠演剧。

在各种宗祠演剧场合中,与祖先祭祀关联最为直接的是在宗族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时邀请戏班演戏。

湖南民间一年四季均有祭祀祖先的活动,这一礼仪习俗,在清代民国时期修的各州县地方志之“祭礼”中均有记载。如民国修《蓝山县志》载:“凡一姓有祠堂者,所祖诞日、忌日或节日,备时物、庶羞、酒醴,族裔合祭于堂,无祠堂者祭于寝,而清明扫墓之先亦祭于祠。祭毕分胙,一堂聚饮,爵至无算,或因以酗事,族大宠多者尤甚。墓祭以清明前后日,春祭为通期,亦有冬日行之者。”[103]此外,我们在前面章节也引用了《慈利县志》《永绥厅志》《永州府志》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这些祭祀活动,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祖宗的诞辰、忌日祭祀,如新修《桂阳县志》介绍该县给祖宗做寿庆习俗讲道:“仁义的两路谢家、黄家圩、圳头黄家、樟市的西湾谢家、甘村蒋家和余田的汤家等地,还有给祖宗做生日的习俗。”届时,“要给祖宗塑像烧香祝寿,做佛事,设宴请客”,有的“酒宴后要举行较大的游艺活动……边跳边唱,手舞足蹈,气氛甚为热烈”[104]。很显然,在这热烈的氛围中,邀请戏班演戏是少不了的。(如图8-8)二是岁时节日,如清明、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等的祭奠。在这些宗祠的祭祀仪式中,有的只备办三牲、果品祭奠一番即可,有的规模很大,要演戏以庆。

图8-8 洞口县金田乡彭家村彭氏祖先寿诞演出剧照(孙文辉摄影

宗祠演剧是我国南方传统戏曲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对地方戏曲的生存、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宗祠演剧在剧目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来说要么选本宗族历史上出现的先圣先贤、帝王将相等能彰显本族光荣历史的人物故事,要么是选择一些道德教化功能较为明显的伦理剧,要么是选择一些被认为有祈福禳灾功能的仪式剧。[105]总之,宗祠演剧是在威严肃穆的宗祠里,乡民借有着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献给祖先的精神礼物,且通过选择特殊剧目表达追思,颂扬祖先功绩,并以之激励族民,教育后世子孙。

【注释】

[1]戴一圣.礼记通释(上).贾太宏,译注.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543.

[2]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67-68.

[3]吴德盛.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仡佬族地名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264.

[4]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73.

[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666、637.

[6]民间俗传如果过三天祖上尚没有吃饭,就会叹冷气。这一口气是“穷气”,家就会被叹穷。

[7]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麻阳县志(1978—200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671.

[8]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17.

[9]王丹,孙淑萍.中国传统文化概要.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1.

[10]黄有汉.中国古代宗庙制度探源.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04):15-18.

[11]戴一圣.礼记通释(上).贾太宏,译注.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36.

[12]杨宽.西周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459.

[13]戴一圣.礼记通释(上).贾太宏,译注.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163.

[14]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439.

[15]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8.

[16]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73.

[17]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92.

[18]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内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相传春秋晋文公重耳烧死有功之臣介子推后,非常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节由此而得名。但学术界有人以为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19]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的一个重要节日。

[20]脱脱,等.宋史·礼志(二六).北京:中华书局,2000:1942.

[21]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第2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243.

[22]高翥.清明//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评注.千家诗新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99.

[2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21.

[24]七七追荐:从亡人辞世之日算起,每逢七日要备筵祭奠一次,从一七到七七止。

[2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72.

[26]湘南民间本称女贞子树为“摇钱树”,但扫墓用的摇钱树,乃是用竹子做成,砍一节有枝杈的竹子,每隔一段夹一张纸钱,共9张。

[27]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239.

[28]湖南省会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同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913.

[29]周明阜,胡晨,胡炳章.湘西风土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360.

[30]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646、648.

[31]如清同治八年(1869)《保靖志稿辑要》载清明:“前三四日行祭扫礼,长幼皆赴坟墓。祭毕,以祭余就坟墓前共食焉。”

[32]林继富,覃金福.民族村落家庭:酉水流域土家年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52.

[3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访问团.湖南龙山县土家族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阳盛海.湘西土家族的历史文化资料.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3.

[34]田彬.忌日忌事//湖南省花垣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花垣文史资料:第12辑·神奇的花垣·风情篇.内部资料,2007:130、217.

[3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624.

[36]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9.

[37]完颜绍元.中国风俗之谜.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72-74.

[38]周密.武林旧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57-58.

[3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54.

[40]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58、573.

[41]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238-239.

[42]湖南省会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同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872.

[43]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通道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845.

[44]游俊,李汉林.湖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85.

[4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643、647.

[46]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访问团.湖南龙山县土家族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阳盛海.湘西土家族的历史文化资料.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3.

[47]石森.岁结团欢//湖南省花垣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花垣文史资料:第12辑·神奇的花垣·风情篇.内部资料,2007:142.

[48]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624、625.(www.xing528.com)

[49]谷忠诚.桑植白族简史(未刊稿)//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5.

[50]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5-226、228.

[51]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238.

[52]张敏,王海娜,池敏.大建旁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33.

[53]谷利民.白族人写家神有哪些规矩//谷利民.桑植白族博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11.

[54]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3.

[55]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1.

[56]林良斌,吴炳升.习俗大观·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第四辑·下.北京: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2008:132.

[57]湖南省会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同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872、913.

[58]林良斌,吴炳升.习俗大观·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第四辑·下.北京: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2008:152.

[59]李一西.会同侗族风貌//会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会同文史资料:第2辑.内部资料,1987:96.

[60]《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5.

[61]《新晃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7.

[62]秋鸿.新晃侗族生活习俗琐谈//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2集.内部资料,1985:130.

[63]陆中午,吴炳升.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第三辑·下册·信仰大观.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1.

[64]李虹.非遗视野下的湖南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1.

[65]林继富,覃金福.民族村落家庭:酉水流域土家年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207.

[66]刘能朴,王本亮.八部大王祭//湘西文史资料:第32辑.内部资料,1994:343.

[67]林继富,覃金福.民族村落家庭:酉水流域土家年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206-207.

[68]周明阜,胡晨,胡炳章.湘西风土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360.

[69]林继富,覃金福.民族村落家庭:酉水流域土家年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207.

[70]周明阜,胡晨,胡炳章.湘西风土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360.

[71]老火:很厉害的意思。

[72]龙泽瑞,龙利农.牛角里吹出的古歌——梯玛神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58-161、350.

[73]刘冰清.傩文化的家庭伦理内涵——沅陵傩文化的个案研究.沧桑,2005(5):27-29.

[74]师人:即巫师。

[75]李怀荪.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湘西傩戏杠菩萨).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45-46.

[76]林继富,覃金福.民族村落家庭:酉水流域土家年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211.

[77]这段念诵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嗬——爷爷奶奶之灵,父亲母亲之灵,亲戚六眷亡灵,老少亡灵。一个跟着一个来喝,大家一起来吃。我得喝你们得喝,我得吃你们得吃。喝要送醉,吃要送饱。香纸钱财,拿送到手,取送到身。快快活活,安安静静。保佑儿子,保佑孙子平安健康,有吃有穿。捉蛇到蛇,捉虎得虎。养鸡也大,养猪也肥。求财得财,求位得位。一屋大小,四季平安,发财兴旺。夯哟——嗬嗬嗨!

[78]田彬.敬奉祖先//湖南省花垣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花垣文史资料:第12辑·神奇的花垣·风情篇.内部资料,2007:196-197.

[79]安家先时必用的物品有:香炉一个、蜡烛一对、油灯一盏、香一把、纸钱一沓、豆腐一块、猪肉五斤、公鸡母鸡各一只、毛笔一支、墨汁一瓶、大红纸两张、糯米粑二十五个、桃树枝数小桠以及酒茶等。

[80]洪光荣.祭家先//湖南省花垣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花垣文史资料:第12辑·神奇的花垣·风情篇.内部资料,2007:227-229.

[81]麻树兰,石建中.“祭家先”之按语//石启贵.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祭祀神辞汉译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22.

[82]石启贵.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祭祀神辞汉译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28.

[83]沈丽华,邵一飞.广东神源初探.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203-204.

[84]五色旗各有含意:红色代表太阳,蓝色代表蓝天,绿色代表草木,黄色代表人,黑色代表土地。

[85]供品有1个猪头、3盘糯米糍粑、熟鸡鸭各1只,及竹根鼠、山鸟、鱼等,另要有十多杯酒放在供品前。

[86]“还盘王愿”的经有:《盘王请圣头目》《盘王三为书》《盘王游玩歌书》《龙城游玩书》《元盆书》《行素愿》《偷愿歌》《还达良愿歌》《打铃歌》《大流落功曹》《大游仙》《乐神科》《乐仙科》《乐三姑》《招财童子歌》《盘王神歌》《盘王部围书》《上元十言歌》《梅山九龙歌》《玉皇歌》《三清出世歌》《三元三品歌》《天师歌》《张赵二郎歌》《六元帅歌》《唐葛周三将歌》《太尉歌》《巡天三郎歌》《真武歌》《四府出世歌》《座坛祖师歌》《香火出世歌》《东极南极歌》《星主歌》《观音歌》《中坛白虎歌》《龙凤三娘歌》《黄衣判官歌》《白衣总管歌》《黎小一夜歌》《李十二歌》《五伤歌》《白马歌》《犀牛歌》《土地歌》《灶王歌》《当坊土主歌》《本部庙主歌》《驯币公歌》《家先出世歌》《本命歌》《十二年朝踏祖公》等。在不同地域、不同场合念的经书并不完全一样,但《盘王请圣头目》《盘王三为书》《盘王游玩歌书》《龙城游玩书》《元盆书》《大流落功曹》《乐神科》《乐仙科》《盘王神歌》《盘王部围书》《梅山九龙歌》《本部庙主歌》《家先出世歌》必念。

[87]还愿中的主歌是《盘王歌》,亦称《盘王大歌》《大路歌》《盘王大歌书》《乐神歌》。《盘王歌》在祭祀还愿的日子里分段演唱。先唱“来由歌”“请神歌”,中间唱“传说歌”“神话歌”“故事歌”“情歌”“生产歌”“苦歌”等,其中许多是还愿的唱句,结束时唱“送行”。

[88]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240-245.

[8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6.

[90]田荆贵.中国土家族习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229.

[91]刘能朴,王本亮.八部大王祭//湘西文史资料:第32辑.内部资料,1994:343-344.

[92]这几句歌词的汉语意译为:“列祖列宗啊,我们请了一遍又一遍。请你们看着挂有金斗银斗的地方走来,看着洒满金钱银钱的路上踩过来吧。”

[93]刘能朴,王本亮.八部大王祭//湘西文史资料:第32辑.内部资料,1994:344-346.

[94]李一西.会同侗族风貌//会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会同文史资料:第2辑.内部资料,1987:94-96.

[95]谷忠诚.民家人聚居区的本主除“大二三公”外,为何还各自信奉不同的本主?//谷利民.桑植白族博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3.

[96]谷忠诚.民家人为什么喜欢游神//谷利民.桑植白族博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2.

[97]谷忠诚,谷励生.白族游神//桑植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桑植文史资料:第3辑,1992:178-179.

[98]谷忠诚.白族地区为什么祠庙多//谷利民.桑植白族博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80.

[99]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衡阳湘剧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136.

[100]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01]黄亚琴.五溪宗祠演剧研究.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25-34.

[102]括号中地名为该剧种流布区域中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

[103]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90.

[104]桂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桂阳县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759.

[105]李跃忠.湘南宗祠演剧的剧目选择特点简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13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303-3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