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泉港地方曲艺:多乐种和谐融合的璀璨音乐

泉港地方曲艺:多乐种和谐融合的璀璨音乐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当说,泉港人是具有宽广而包容的胸怀,不排斥北方官话乐种,才能使北管这一非闽南方言的音乐,在丰富多姿的闽南戏曲音乐的环境中绽放得如此璨灿。在这样的背景下,泉港地方曲艺因地制宜,博取众长,形成了以下特点:1.杂凑成乐在多种民间艺术并存的地区,其艺术各方面都必然具有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特点。这里体现为不同乐种之间音乐、剧目、表演、乐器等方面的交融影响。

泉港地方曲艺:多乐种和谐融合的璀璨音乐

惊叹之余,我们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泉港这样一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位置的区域何以形成如此多样的民间音乐形态,这些互为不殊的曲艺又为何能在同一土地上共存与发展?

首先是兼容性。应当说,泉港人是具有宽广而包容的胸怀,不排斥北方官话乐种,才能使北管这一非闽南方言的音乐,在丰富多姿的闽南戏曲音乐的环境中绽放得如此璨灿。这得感谢海洋,是它赋予了倚山临海的闽南人一副开阔的胸怀和一种开放的性格,而这种开放的性格恰恰是建立在坚守自己文化信念的基础上的。有了这种坚守自己文化信念的自信和自尊,则民族的音乐便会拥有强大的免疫力,足以抵御和剔除无用的杂质;也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融化和吸纳有益的营养。即使如面对南宋后期与泉州贸易交往的58个海外国家的音乐文化,也能冷静取舍,从容予夺。这是民族音乐另一种积极的保护,是发展中的保护,不是固步自封的抱残守缺。

其次,杂居生活。如上所述,泉港在历史上也是移民区域,最早是晋、唐、宋时期由中州汉民的入迁,后又有少数民族的入迁,及邻近莆仙人口的入迁,这里有一次迁居者,也有二次、三次移民迁居者,迁居时间前后相隔数百年至上千年不等,这样经过多轮的迁居,历史的痕迹和不同的风俗便如年轮般沉积在泉港的土地上,在泉港这样一个地理交界、多民族杂居、多方言多习俗的地区,互为包容、互为影响,构成异彩纷呈的社会文化。

最后,民俗需求。风俗礼仪是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风尚、礼节和习惯,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对地方音乐的研究,只有把它放在礼俗的土壤中,还原其功能,才能更深入、真实地把握北管音乐的实质。新石器时代的泉港就有了人类活动,因此,它一方面继承了千百年来古越族文化的遗风,具有浓郁的闽南侨乡特色,又受渊源流长的妈祖文化的熏陶,加上历史上人口南迁带来中原文化及海外文化长期交融,造就了丰富的民风民俗和民间信仰,也为北管社团的生存发展提供无限空间。每逢传统节日、婚丧礼节、必定要有鼓乐喧天、鸢歌燕舞,这已成为当地人们的不成文的规矩,破坏了规矩就是违背祖训,背离传统,礼仪中没有“前棚嘉礼后棚戏”就感觉似乎缺少点,处于这样良好的环境与民俗文化环境当中,民间曲艺显然就是泉港地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泉港地方曲艺因地制宜,博取众长,形成了以下特点:

1.杂凑成乐

在多种民间艺术并存的地区,其艺术各方面都必然具有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特点。这里体现为不同乐种之间音乐、剧目、表演、乐器等方面的交融影响。北管虽源自北方,但流传到泉港后受方言影响则变成南腔北调,有了临近莆仙唱腔的风格或南音的风格,如:(www.xing528.com)

谱6-1 《打花鼓》记谱

谱例6-2 《打花鼓》演唱

这里,演唱者习惯在原谱第四小节上加上带升F的波音,是受南音大三度的影响,后一句提高八度高亢的演唱,上滑强调重音的唱法又有莆仙戏的特点。这里艺人的身份是多重的,一般兼习多种技艺,或是南音,或是北管,或是莆仙戏,或是京剧,以适应不同场合和演出的需求,这样弹唱之间多少带着彼此的痕迹。有的演员高甲戏出身,后学芗剧,他的唱腔可能是芗剧,念白则保留高甲戏的习惯。从表演来说,则可能取各家所长,如运用莆仙戏的旦角碎步、蹀步等傀儡核,吸收高甲戏的丑角功夫,学习芗剧的唱腔,在不同的剧种之间灵活运用。剧目的共用和移植则更多,如北管中唱曲中的《鲜花》《银纽丝》《葡萄架》《小小鱼儿》《寄生草》等这些明清乐在闽剧中也同样存在。芗剧、高甲戏均有《三风伴金龙》《三打万花洞》《血染龙凤环》等剧目,再如宋元南戏曲牌中的《上小楼》《下山虎》《十杯酒》《状元游》《满江红》《金不换》等,在莆仙戏、北管中均得到移植和保存。

泉港话,就是半莆仙话半闽南话。因此,其唱白让习惯纯正闽南方言的观众觉得生涩拗口,好在外出演出都配上字幕。芗剧,其曲牌虽与歌仔戏一样,多采用[杂碎调][七子调][卖药调]等,但也移植少量莆仙戏剧目,如《秦香莲》《边关审子》(三夫人审子)。后台乐队中的锣、鼓、钹,在传统芗剧中通常是由三人分别完成,而在泉港中只用两人,即打鼓一人,锣钹合为一个,将钹固定在架子上,乐师一手打锣、一手打钹(这样造成的差异是,固定在架子上的钹无法发出更加清亮、悦耳的声音)。前台演员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除了主要角色保留,一些剧中的小角色则能省就省了。主要是出自经济方面的考虑,剧组少一个人就能省一份工资,这也不单是泉港民间戏班独有的现象,而是绝大多数民间营利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班主可能更在意的是收益而不是艺术效果,对一般观众而言,更多的注意力当然也是在前台的表演、唱功和扮相上了。

2.班社成员混用

泉港民间音乐乐种丰富,民间班社众多。商业赢利是剧团长久生存的经济保障,“咸水腔”芗剧、高甲戏和木偶戏就是其中三个代表剧种,它们有固定的管理运作模式和收入分配,因此,演职队伍较为稳定,其中有不少专职演员。北管社团虽然很多,但都是业余性质,没有相对的市场需求,大多为松散型的组织,人员职业各异,有演出活动时大家就召集在一起,没演出活动时则各忙各的生计,其中就有不少人员就由其他剧团演员兼职。泉港的艺人真是个个是能手,不同的乐种、不同的音乐风格甚至不同的乐器,他们都能操作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对这些艺人来说,多参加一个团体并不增加什么负担,因此多数人还是乐意参加的,休闲时客串北管表演是常有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