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聚落社会的基本内容优化

聚落社会的基本内容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湟水河(西川河)、北川河由两翼经过沈那,加之西侧乱沟内的泉水,充分保障了遗址上聚落人口的水源补给;二是解决了聚落社会的安全问题。(二)家庭与聚落的社会关系在沈那约10万多平方米的遗址上,集中发现了大量齐家文化房屋建筑遗迹,其中不乏典型“白灰面”房屋建筑遗迹。这种划分行为充分反映了聚落社会公与私的社会结构关系。

聚落社会的基本内容优化

(一)成熟的“城防”体系

沈那遗址地处湟水河(西川河)与北川河交汇的第二台地上,北临阴坡,南有坟墓沟,西有乱沟(为自然洪水沟,由北向南流入湟水,沟内有泉水,现已干枯),东面断崖下为小桥大街。台地东西窄,南北长,呈北高南低的长条形,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与周边山麓相比较,“独立”的沈那地形地貌十分明显。据考证,“沈那”二字为羌语的音译名,至今广泛保留于藏语中。“史纳是个藏语地名,藏语以黑为纳亥,如今海南州就有唐乃亥、石乃亥的地名,唐乃亥汉译为黑滩,石乃亥汉译为黑云(雾)。史纳即石乃亥的别译。石乃亥的得名盖因地处青海湖西北岸,常有乌云笼罩,而山原夏秋间草色青绿,亦显黑黝色云然。史纳山色近灰,无黑土,但藏语石乃亥,石读如舍,其义则近似于汉语的黑黝,如青草色及森林颜色,多称黑而不云绿。”[50]可见“沈那”二字的汉译为“依山面水,黑刺茂密”的地方。应该说这一解读完全符合沈那台地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谓“依山面水”,沈那依靠大有山,能够左右目睹北川河、湟水河(西川河);所谓“黑刺茂密”,是指在沈那四周陡坡上长满了沙棘灌木林(沙棘灌木至今有大片保存)。“沈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符合早期人类理想居住地选择标准,因为它满足了先民生存、生活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解决了先民生存所必需的水源问题。湟水河(西川河)、北川河由两翼经过沈那,加之西侧乱沟内的泉水,充分保障了遗址上聚落人口的水源补给;二是解决了聚落社会的安全问题。“独立”的沈那台地四周陡坡和坡上茂密的沙棘灌木林,是确保部落自身安全的天然防御屏障。当然,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防御屏障功能是综合性的,它包括人与自然灾害(洪水)、人与动物之间的防御和人与人(不同聚落)之间的防御,而对人与人之间的防御明显成为“沈那”的主要功能。

文物普查、检查资料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在这里也有遗存,并留下了他们活动的遗迹。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齐家文化,已经从单一的自然生存,发展到能够主观选择、综合利用聚落社会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聚落社会安全防御功能的考量尤为突出。我们知道,城池和城堡是人类早期的防御工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人力、物力条件的支撑下建造的地面防御建筑体系,而沈那遗址显示出在人力、物力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人们充分利用沈那四周自然沟壑作为防御设施的巧妙构想,这不能不说是当时的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所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到:“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51]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沈那齐家文化聚落社会中的“壕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聚落壕沟,“宽大的环形及大量的玉器出土,说明了喇家遗址是一个处于中心聚落,大玉刀和特形磬的出现,又提高了这处中心聚落高等级、高规格的地位”。[52]可见,齐家文化遗址聚落壕沟的存在,在表现聚落防御体系的同时,还传递出河湟地区“城池”萌芽,聚落社会平衡发展、进步以及文明曙光来临的时代信息。(www.xing528.com)

(二)家庭与聚落的社会关系

在沈那约10万多平方米的遗址上,集中发现了大量齐家文化房屋建筑遗迹,其中不乏典型“白灰面”房屋建筑遗迹。1991—1993年,仅在沈那遗址西端2000平方米的试掘便出土半地穴式房址17座,其中白灰面房址9座,硬土面房址8座,房址型制有圆形、方形两种,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沈那遗址上诸多不同房址的密集出土,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4000年前沈那聚落社会所拥有的人口规模,而且反映了沈那聚落社会等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最大程度上沉淀了聚落社会以家庭(私有制)为基本单元生活的全部内容。“在房址周围布满了灰坑、窖穴,是发掘为数较多的遗迹,共清理145座……灰坑窖穴有圆形、长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四种,这些分布密集反映了私有现象甚为明显。”[53]沈那齐家文化房址基本分布于台地四周,在沈那台地中央区域尚未发现房址,说明沈那齐家人对台地的使用已具有明显的区域划分活动区。这种划分行为充分反映了聚落社会公与私的社会结构关系。如喇家齐家文化遗址“已揭露的局部聚落的分布情况,表现出了极有规律的分布格局,往往背对中心广场位置,利用黄土断面开凿窑洞式房址,具有独特的聚落形态特征”。[54]另外,在出土房址周围还发掘出了21座无葬具墓,墓内无随葬品,此类墓葬从墓地分布、规模、形制、葬具等诸多方面来说,不属于沈那齐家文化公共墓地的范畴,它与同一区域的柳湾齐家文化墓葬有着本质的差别,“柳湾的齐家文化墓葬共三百六十六座,既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又有带墓道的凸字形墓,以前者为主。墓葬主要分布在墓地西区。分布在坪台缓坡上的墓葬,头向皆朝坪台的中心。大部分墓皆以独木棺为葬具。这种独木棺即用一段圆木,中间凿空成船舱状,形似独木舟。另外,还有长方形木棺与垫板作为葬具的”。[55]而沈那出土的那些墓葬极有可能是建筑祭祀的产物。这种特殊的埋葬方式,有可能是将人作为私有产物给予特殊使用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