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失误原因与改进对策的探讨

失误原因与改进对策的探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编纂环境造成的失误,在当前进行改正有很多困难,需要认真探讨相关对策。公布《总目》的网站应当设立专门的社区和论坛,供爱好者进行信息反馈和互相交流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失误原因与改进对策的探讨

在《总目》的1 334种徽州家谱中,笔者过目的约300种,其中有50余种《总目》著录条目中存在着各类的问题,本文中已列举的有30种。当然,在《总目》巨量条目中,存在问题的只是少数,不过,仍然值得重视。这些失误的产生,除了校订中难以避免的少数疏忽外,究其主要原因,是《总目》编纂的客观环境造成的。《总目》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由其他单位协助,以上海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主体的编纂者,对非本馆的家谱,主要依靠其他单位报送的条目,而不能对家谱本身一一进行查阅。因此,各单位报送的条目底稿质量就非常重要,在诸如谱名、人名、时间、谱籍一类的问题上,如果底稿出现差错,编纂者又没有其他可资参考的资料存在,是很难改正的。如汪氏家谱类中有国家图书馆正德十三年(1518)年汪松寿纂修《汪氏渊源录》10卷,又有其他单位所藏正统十三年(1448)年汪松寿纂修《汪氏渊源录》10卷。[76]比对两谱后,可发现两者完全相同,就是同一种家谱;经查询得知,有关单位在组稿时误将“正德”写成“正统”,以致误为两谱。检阅各单位原有收藏条目后,可以看出,编纂者对各单位底稿中的舛误之处已经进行了许多纠正,并对文字进行了大量的润色工作,然而,在无法查阅原谱的情况下,一些失误终究是难以纠正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编纂环境造成的失误,在当前进行改正有很多困难,需要认真探讨相关对策。以目前的管理体制和人力、物力投入来看,尚难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单位家谱进行查阅,并对有关条目进行修正,也不太可能由各单位再次对各自条目进行全面修订。《总目》编纂者提出要将《总目》进行数字化,并已经进行了互联网的用元数据著录家谱的开放性的实验,[77]这应该是对《总目》进行改进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为,运用数字化方式改进《总目》可以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将数字化后的《总目》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公开。应该设立专门网站,公布《总目》全文,并可以按著录项目进行分类搜索,让社会大众,尤其是那些热心谱牒、寻根访祖的家谱爱好者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和检索《总目》。

2.设立《总目》信息反馈渠道。公布《总目》的网站应当设立专门的社区和论坛,供爱好者进行信息反馈和互相交流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3.设立《总目》修订机制。应当建立一支人数不多但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研究队伍,除主持网站的日常运作外,可以定期发行电子刊物,以对反馈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对《总目》中确实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电子期刊进行审定。如此运作,成本较低,一样能够实现对《总目》的修订。

《总目》的编纂出版,是中国谱学界的大事。笔者期盼并深信,经过整个学术界和家谱收藏者、爱好者的努力,不断对《总目》进行改进和完善,必定能使《总目》在传承中华家谱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13—1215页。

[2]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凡例。

[3]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220—1221页。

[4]葛剑雄:《中国家谱的总汇,家谱研究的津梁》,《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

[5]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209页。

[6]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217页。

[7]汪承浩:《汪氏宗谱》卷1,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黄山学院图书馆藏。

[8]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208页。

[9]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215—1216页。

[10](清)汪之遴:《新安汪氏宗祠通谱》卷首,清道光二十年(1840)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11]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657页。

[12]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706页。

[13]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427页。

[14]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5091页。

[15]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凡例。

[16]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990—2991页。

[17]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991页。

[18]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3086页。

[19]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3086页。

[20](明)张宪:《新安张氏统宗世谱》目录前卷,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河北大学图书馆藏。

[21]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401页。

[22]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402页。

[23]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356页。

[24]方增云:《河南方氏宗谱》卷1,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25]方增云:《河南方氏宗谱》卷1。

[26]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161页。

[27](清)余学湘:《临淮余氏宗谱》卷1,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28](清)余学湘:《临淮余氏宗谱》卷1。

[29]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691页。

[30]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705页。

[31]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777页。

[32]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705页。

[33](清)吴允榕:《吴氏正宗谱》序,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34]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698页。

[35]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225页。

[36](明)汪道昆:《太函集》卷26,黄山书社,2004年,第556页。(www.xing528.com)

[37](明)汪道昆:《汪氏十六族谱》卷6,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8]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凡例。

[39]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71页。

[40](明)王宠:《新安王氏统宗世谱》卷1,明正德十年(1515)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1]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700页。

[42](清)黄士埙:《左田黄氏宗派图》,清康熙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43](清)廖腾煃:《休宁县志》卷6,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黄山学院图书馆藏。

[44]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4685页。

[45]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4891页。

[46]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3430页。

[47](清)程有高:《新安程氏世忠原录琼公支谱》序,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48]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凡例。

[49]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3436页。

[50](明)程大藩:《程氏家乘》序,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1]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4669页。

[52]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822页。

[53](明)曹光东:《曹氏统宗谱》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54]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98页。

[55](明)王鸣春:《武口王氏统宗世谱》会编录,明天启四年(162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6](清)王文进:《新安武口王氏总谱》首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刻本,黄山学院图书馆藏。

[57](明)王铣:《武口王氏统宗世谱》序,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8](清)王应仕:《祁西若溪琅琊王氏家谱》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9]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427页。

[60](清)陈丰:《陈氏宗谱》卷7,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61]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163页。

[62]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223页。

[63]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72页。

[64]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凡例。

[65]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698页。

[66]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73页。

[67](清)王启招主编:《环溪王氏家谱》序,清嘉庆五年(1800)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68]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3561页。

[69]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983—984页。

[70]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822页。

[71]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2891页。

[72]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3427页。

[73]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4620页。

[74]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5060页。

[75]陈玲、冯剑辉:《黄山学院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黄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76]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第1204页。

[77]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前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