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杨新村:空间认同和自我身份的象征

曹杨新村:空间认同和自我身份的象征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同首先产生于对新村独特空间环境的感悟。这些空间意象让曹杨新村成为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象征,也加强了新村工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进了(新村的)房间一看,地板是红的,窗是绿的,墙是白的,心里那个喜欢啊,连钉子都舍不得往墙上钉。新村居民自豪地认为,这是政府专门为他们建造的一片新天地。

曹杨新村:空间认同和自我身份的象征

除了在工作单位中对劳模身份的认同,新村工人对“新村”本身也有着强烈的认同。

认同首先产生于对新村独特空间环境的感悟。虽然住宅的设计标准不高,但新村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却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洋气的住宅外观和现代化的设备、齐全的公共设施和大片的公园绿地等都显示出新村的优越性。由于第一批居民之前大多住在条件恶劣的棚户区,他们一到新村就被“色彩鲜艳”、配有“电灯、马桶和自来水等现代化设备”的新式住宅所打动。这些空间意象让曹杨新村成为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象征,也加强了新村工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搬过来的时候,我跟哥哥、姐姐抱在一起跳,开心死了,这么好的房子!有自来水、抽水马桶,不敢想象。那时候市区房子里都没有这些东西啊。过去住棚户,吃水要出去挑,做饭要捡柴火,天不好只能在屋里烧,气味一塌糊涂。而新村房子三户人家一层,天井是用高篱笆分隔的,干干净净的空地,放个垃圾桶。前院也是用矮篱笆围起来,每家都可以种花草,外面是柏油马路,里面是石子路,特别漂亮。我们骄傲地认为自己住的是最好的。到1964年煤气公司给我们装煤气灶的时候,静安区的老房子都没有煤气呢!(CY007)

同时,工人们知道,新村是国家专门为他们建造的,包含着单位和国家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希望。新村住房对居民来说不再是普通建筑物,而是包含着国家关怀、代表工人身份的“神圣物”,工人们也因此对新房充满了特殊的感情。

我们过去是住茅屋草棚的,像样的家具就只有两个长凳子和一个床板。进了(新村的)房间一看,地板是红的,窗是绿的,墙是白的,心里那个喜欢啊,连钉子都舍不得往墙上钉。那种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很强,感谢政府,感谢毛主席!(CY069)

除了住宅,整个新村被整饬的河道环绕,四周布置了大片绿地和当时普陀区最早的城市公园(曹杨公园),走进新村就像进入花园,连道路也全部以花木为名(兰溪路、花溪路、棠浦路、杨柳青路、桂巷路等)。1960年以后,曹杨新村基本的公共设施逐渐完善,新村拥有了以“曹杨”命名的菜场、邮局、医院、银行、浴室、学校文化馆等,连周边的小旅馆饭店等也纷纷以“曹杨”为名(图4-6)。新村居民自豪地认为,这是政府专门为他们建造的一片新天地。这种归属感又因为大量的外宾参观和媒体宣传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新村住宅高耸的烟囱、精致的漏窗、花园、小河、红桥等标志性景观也频频在报纸和电影中出现,不仅新村居民,上海其他居民也一看就知道这是曹杨新村—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图4-7)。至今还有居民津津乐道一些当年的著名传说,“这房子听说是苏联人设计的,只有洋房才有这么高的烟囱嘛”“听说从空中看,曹杨新村像是一个放在小河和树林中的巨大的五角星”“连毛主席也来过我们新村的。那时候我年纪小没看清,但他们走以后,大家都说那个身材高大、穿大衣口罩的就是毛主席!”(CY007)虽然这些传说后来都被证实与事实有很大出入,但居民们还是非常愿意相信这些说法—空间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居民对新村归属感。

(www.xing528.com)

图4-6 曹杨新村的公共服务设施

图4-6 曹杨新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续)

来源:(a)(b)俞创硕等,1952;(c)张梁等,2016:191 ;(d)―(g)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上海市分会,1957

图4-7 曹杨新村全景(1960年代)

来源:吴辰,2006:1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