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饰:社会身份的象征

服饰:社会身份的象征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有贫富悬殊、私有制确立与阶级分化以来,穿着就成为人们社会地位标识与身份认知的符号。服装制度是彰显社会等级制度的表现形式,《春秋繁露·服制》说“无其爵,不敢服其服”。服装饰纹成为官衔品级的标志符号。中国人爱讲规矩,服饰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大宗,这显然是文明程度相对发达的表现。中国服饰从产生之初,就被划分出明确而严苛的等级规范。由此可见,中国的服饰形制长期以来被视为社会工具,并上升到文明象征的高度。

服饰:社会身份的象征

所谓服饰,在中国古文献中,较早连用是在《周礼·春官》篇中,《春官·典瑞》云:“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在现代汉语中,“服饰”一词,指的就是衣服和装饰,意义较为清晰,“服饰”一词不但包括服装,且包含了佩戴的玉器等装饰。

中国古代服饰形制复杂,其目的既不是美观,也不是实用,而是服从“天人合一”的观念,“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尧、舜制定衣与裳之制,就是“盖取诸乾坤”的上天下地、上阳下阴之象。因此,衣上而裳下,衣尊而裳卑。

自有贫富悬殊、私有制确立与阶级分化以来,穿着就成为人们社会地位标识与身份认知的符号。服装制度是彰显社会等级制度的表现形式,《春秋繁露·服制》说“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天子、将军、百工商贾和刑余之人,都有等级分明的服装要求。

图17 十二章纹

据说,从舜的时代开始,就已有了衣裳的“十二章”之制,即天子的服装可以有十二种图案,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而诸侯的服装只能用后八种图案;卿用后六种图案;大夫不过食禄丰厚而已,只能用藻、火、粉、米四种图案;士则只准用藻、火两种图案。平民的衣物不得有纹饰,所以有“白衣”“白丁”的说法。

这就是汉代贾谊《新书·服疑》所说的“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后汉书·舆服志》也说“非其人不得服其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麻布衣服,所以“布衣”成为庶民的一个代称。(www.xing528.com)

国语·鲁语下》讲述了这样一件事。诸侯的大夫在虢地会盟,楚公子围的前面有两个执戈的卫兵侍立。蔡国大夫公孙归生与郑国上卿罕虎去会见叔孙穆子。穆子说:“楚公子的服饰很是华贵,不像大夫,或者倒像个君主了。……现在当大夫的陈饰起诸侯的服制来,说明他有想当诸侯的野心。如果没有这种不臣之心,他哪敢陈饰诸侯的服制来会见其他诸侯国的大夫呢?”后来,历朝都把服饰“以下僭上”看作犯禁的行为。

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不尽相同,“十二章”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服装饰纹成为官衔品级的标志符号。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又有不同的图案区分类别与身份,文官一律以鸟类来区别官阶等级: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鹌鹑,九品蓝雀;武官则用兽类区分等级: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衣冠禽兽”这句骂人的话倒真成了概括明代文武官员袍服纹绣的最简洁语言

图18 明代官服

这种以服饰分等级的现象,不仅官场有,老百姓中也时兴。鲁迅笔下咸亨酒店里的顾客就分成两等:上等人是穿长衫的,下等人是穿短打的。衣着不同,待遇也不同:穿长衫的是坐着喝酒的,穿短打的是站着喝酒的。穿长衫而坐不起雅座,只好站着喝的,只有孔乙己一个人。他没有自食其力的本事,实际上比穿短打的更潦倒,一只脚已经站在社会阶梯的最底层,但他是万万不肯脱下那破旧的长衫的,他放不下“之乎者也”那点架子,另一只脚还要竭力在稍上一层阶梯上挨个边儿。

中国人爱讲规矩,服饰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大宗,这显然是文明程度相对发达的表现。中国服饰从产生之初,就被划分出明确而严苛的等级规范。不同身份的人有了服饰差别,社会才有秩序。由此可见,中国的服饰形制长期以来被视为社会工具,并上升到文明象征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