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丹陛石:中国帝王身份象征及艺术反映

丹陛石:中国帝王身份象征及艺术反映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丹陛石是中国帝王身份的象征。丹陛石的图案既有规制,也体现了帝王们的意志。清东陵十五座帝后妃陵寝中,有十座陵寝的隆恩殿或享殿前安放有丹陛石。清东陵慈安、慈禧两太后陵寝丹陛石的图案,打破了以往龙右凤左、龙上凤下的构图布局,改为凤上龙下。这种构思布局的丹陛石,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它是两太后垂帘听政政治格局在陵寝规制上的反映。

丹陛石:中国帝王身份象征及艺术反映

残高131厘米 宽128厘米 厚22厘米

1988年征集于西城区石驸马大街

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该石残损,平面矩形,仅余下段。框内浮雕海水、波浪、江崖、寿山、仙草,左上角断残处犹见龙之一爪,边框雕缠枝莲。1988年征集于西城区石驸马大街。

丹陛石又称陛阶石、御路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头,一般是一整块石头,有的还由好几段石头组成。丹者,红也;陛者,宫殿前之台阶也。古代宫殿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旧五代史·符存审传》:“射钩斩袪之人,孰不奉觞丹陛,独予壅隔,岂非命哉!”其台阶宽阔,威严而大气;丹陛石嵌中间,既分出文东武西,又形成鱼贯而入,快步徐行的朝拜方式,可谓礼成于形。一般只有皇帝与有一定地位的人才可以从丹陛两侧走,否则就是犯了以下犯上之罪。

丹陛石是中国帝王身份的象征。选材精良,制作精细,设计也有一定的套路,一般长2米以上,宽1米左右,建在宫殿前主路上。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南北两面都有巨大的丹陛石,其中保和殿后的丹陛,长16.57米,宽3.07米,厚1.07米,重量超过200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石料。这块巨大的丹陛石上,九条巨龙凌空飞舞于万朵云霞之中,下部是五座宝山,衬以流畅水纹。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逢大雨,雨水逐层下泄,一时间千龙喷水,蔚为壮观。整块石雕运用多种雕刻手法,变化有致,主次分明,是一件稀有的大型石雕艺术珍品。(www.xing528.com)

丹陛石的图案既有规制,也体现了帝王们的意志。皇宫及明清皇家陵寝内均有安设。清朝陵寝中的丹陛石,通常安置在大殿前正面三路踏垛之中,用以壮观瞻、别等级。一般只有帝后陵中有丹陛石,而个别妃子园寝即使有,其图案也与帝后陵多有不同,等级也要低得多。清东陵十五座帝后妃陵寝中,有十座陵寝的隆恩殿或享殿前安放有丹陛石。这些丹陛石,雕刻于清朝不同时期,艺术手法和风格不尽相同,或隐晦地折射出那一时期的政治;或通过暗喻,曲折地反映了墓主的心愿;或寄托后代皇帝的敬仰之情。

清初的丹陛石,技法古拙朴实,风格粗犷豪放,整体采用浅浮雕与高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四周边框用浅浮雕手法刻缠枝莲图案,中心图案为高浮雕龙凤,龙在右,凤在左,翱翔升腾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裕陵(乾隆皇帝)丹陛石,构图与前期帝后陵相同,但龙凤形状较大,龙凤顾盼自雄,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龙凤下的大海,水波不兴。妃园寝中设丹陛石,这在清代是独一无二的,建成于乾隆年间的景陵皇贵妃园寝,表达了乾隆皇帝对两位皇太妃精心抚育的敬仰与感恩之情。园寝享殿前陈设的丹陛石别具一格,在氤氲的云朵之中,一只朝阳彩凤,口衔灵芝,立于山石之上。

在乾隆改变唯有帝后享用丹陛石规制156年之后,又一个更大胆的人物,将所有帝后丹陛石龙凤呈祥的图案,彻底颠覆了,此人就是慈禧太后。清东陵慈安、慈禧两太后陵寝丹陛石的图案,打破了以往龙右凤左、龙上凤下的构图布局,改为凤上龙下。这种构思布局的丹陛石,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它是两太后垂帘听政政治格局在陵寝规制上的反映。

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的陵寝于1819年、1873年分别竣工,两陵虽为后陵,但也建了神道、牌坊,这在明清两代后陵中已属违制。慈安太后于光绪七年辞世,光绪二十一年,慈禧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对陵寝进行重修,将隆恩殿、东西配殿、方城明楼全部拆毁,那块不符合慈禧心愿的丹陛石,也在那时被替换下来。慈安陵丹陛石边框上方正中刻一只蝙蝠,衔一枚寿桃,慈禧陵边框上方正中雕一团“寿”字,左面为蝙蝠衔寿桃,右面为蝙蝠衔佛手石榴。因佛手的“佛”字与“福”字谐音,蝙蝠亦有“福”音,“石榴”多籽,整个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多子多福”。

定东陵隆恩殿前凤龙丹陛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