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石壶雕刻艺术-太湖石茶壶简介

中国石壶雕刻艺术-太湖石茶壶简介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中国人对审美艺术追求的进一步提升,使用珍贵石质材质制作的艺术茶具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出玉、砚石、水晶等石质茶壶,种类繁多,美不胜收。太湖石是太湖水域特有的岩层澄泥,经过五千多年的自然固化、沉积而成,石质坚硬细密,颜色光泽落落大方,用这种石料制作出的澄泥砚与洮河砚、端砚、歙砚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

中国石壶雕刻艺术-太湖石茶壶简介

随着中国人对审美艺术追求的进一步提升,使用珍贵石质材质制作的艺术茶具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出玉、砚石、水晶等石质茶壶,种类繁多,美不胜收。

1.玉壶

玉壶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盛唐时期,饮茶文化风靡,为了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和品味,宫廷贵族开始使用玉等珍贵材质制作茶壶等茶具。据《宋稗类钞》记载:“……未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宋朝时,随着铜和陶瓷茶具逐渐成为主流,金、银、玉制茶具一度被边缘化。随着宋朝受社会侈靡之风的影响,宋朝人在注重茶壶的功用、外观和造型的同时,愈加看重茶壶的质地。宋代之后,玉壶再次在宫廷贵族间相沿成风。明代玉壶造型多借鉴其它工艺门类,图案丰富多彩。以明代的玉八仙纹执壶为例,壶青玉质。体扁圆形,细颈,阔腹,圈足,壶身的八仙题材纹样是受道教的影响,是明代中晚期工艺品上常见的题材。

清朝国家富强,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娱乐社会交往、风俗习惯等各具特色。清代不但出现了脱胎漆壶、竹编壶等自成一格的壶,珍贵的玉壶也成为清代宫廷重要的陈设品,形制丰富。

图1-9

图1-10

清代玉壶的主题十分多变。有沿袭明初金器造型的玉执壶;受波斯文化和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影响的青玉瓜棱执壶;结合了动物植物的题材,又将玉器的素净与珐琅的斑斓集于一器的玉羊首提梁壶(图1-9)等。清宫的制壶名家们除了利用玉原材料雕刻成壶,还将紫砂与锡、玉、木等材质相结合制壶(图1-10),极尽工艺之能事,比如清中后期制壶名家朱坚所作的宜兴窑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在同一件壶上使用玉、槟榔木、锡皮三种材料装饰,工艺复杂,另辟蹊径。

2.澄泥石壶

澄泥石壶出产于江苏苏州的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乡。与澄泥石刻一样,澄泥石壶是由澄泥石(又名太湖石)打造而成。太湖石是太湖水域特有的岩层澄泥,经过五千多年的自然固化、沉积而成,石质坚硬细密,颜色光泽落落大方,用这种石料制作出的澄泥砚与洮河砚、端砚歙砚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澄泥石所制作的澄泥石壶不但可以作为砚滴使用,也是绝妙的观赏品,兼具文化价值与收藏价值。

图1-11

图1-12

与刻砚相比,雕刻石壶少了很多拘束。澄泥石壶雕刻师在继承学习紫砂壶造型与民国制砚大师陈端友的刻砚技法后,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根据自身特长,将石壶雕刻得形态丰富。澄泥石壶以仿生类题材居多,如竹节、竹根(图1-11)、寿桃荷叶梅花(图1-12)、松树、花生、桑蚕、蒸笼、钱币等,也有一些仿古壶和素壶。

3.惠安石雕(www.xing528.com)

图1-13

图1-14

惠安石雕源远流长,惠安雕刻作品从园林景观、观赏摆件到日用器皆有覆盖,可谓久负盛名。惠安石雕茶壶可以说是惠安石雕近代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雕刻艺术。

惠安石雕茶壶多选用福建惠安玉昌湖青石、福建泉州黑胆石(图1-13)、山东木鱼石(图1-14)、蒙古麦饭石、华安玉、安化冰川石等硬性石为材料,结合惠安石雕中的微雕、圆雕、浮雕、沉雕、线雕、微型雕刻于一体,雕刻而成的壶极富生命力。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茶壶器型与茶壶主流材质的变化,可以看出壶器型变化是沿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演变,从雏形、独立、成熟到进一步发展。一开始的壶只能称之为容器或倾倒器,不用于煮茶或泡茶,不能称之为茶壶;很快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对壶进行不断改进,出现了流和把,方便倾倒与提拿。在使用的过程中,壶流的形状、长度、粗度、弧度及与壶体相接的位置不断调整,壶器型也经历了从无盖到有盖、从敞口到敛口、大小不断变化,在实践中反复推敲而逐渐完善的,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茶壶。推动这一发展过程的,有每个时期社会的文化背景、审美追求、饮茶方式等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人的意志与审美追求进行推动。

随着人们追求的进一步提升,茶壶进一步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日用型茶壶和艺术型茶壶。日用型茶壶以实际应用为基本追求,考虑造型形式美感与艺术风格问题,同时还要对材料技术加以选择。这类茶壶主要为满足大众生活的需要。它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实用,继而考虑造型形式美感与艺术风格问题,同时还要对材料技术加以选择。功能合理的造型形式,很自然地会给人们以心理上的愉悦,同时蕴涵着一种潜在的美感,这是构成了美观的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合理的功能效用是构成茶壶造型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功能效用虽然不能取代形式美感,但对于日用型茶壶而言,却是不容忽视的,是取得形式美感的重要前提。这要求茶壶造型的各部分既要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又要做到相互协调统一,并不容易。具体到壶的各部分来说,要求也是以实用为前提的。这不仅是现代人制壶的规则,更是古今艺人在制壶的过程中一直遵守的规则,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现代人在制壶时融进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和气质。

相比较以实用为主的日用型茶壶,艺术型茶壶自诞生之初便是以欣赏为主,比如第一章节中讨论的石质茶壶,创作原材料本身具有珍贵稀少的特性,创作者在创作时往往需要因材施艺,所创作出的茶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件件不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艺术型茶壶有的是不具备实用性的,有的是实用性和欣赏性兼有,其中宜兴紫砂壶可以说是达到了实用性和欣赏性的高度统一,制壶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茶壶造型的要求:“骨肉亭匀,敦庞周正,珠圆玉润,比例恰当,嘴把称势……”。“骨肉”指有刚有柔,有直线有曲线;“亭匀”是指造型的身段与动态,刚柔适度,挺立而匀称,比例恰当;“敦庞周正”中的“敦”,指敦厚而朴实;“庞”是指小中见大,富有气魄;“周正”,指造型制作时规整,严谨,端正而挺拔;“珠圆玉润”指形象的美好;“比例恰当”,指各部位大小,长短比例的协调合理;“嘴把称势”就是壶嘴、壶把要取得均衡的态势。不仅如此,明清紫砂壶创作者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意识,自觉适应文人之需,学习典籍,观览鼎彝,研究书画,以汲取各方面的营养,请教文人雅士,结交画家,以提高艺技,创造的紫砂壶独具中国人文特色,裹挟着艺术性、书卷气和金石味,并把高雅、古朴、含蓄的气质有机的融合一体,契合茶道和人道。其所代表的实用与艺术兼具的茶壶,在此后的岁月里也随着当代社会对审美艺术需求的继续演变,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注释】

[1]晏世芳,王俊奇.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J].茶叶,1998(3).

[2]晏世芳,王俊奇.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续)[J].茶叶,1998(4).

[3]晏世芳,王俊奇.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J].茶叶,1998(3).

[4]牟宝蕾.注子的起源及演变[J].文博,2015(6).

[5]赵盼超.宋元饮茶用具“汤瓶”之概念与形制研究[J].装饰,2018(5).

[6]林秋杰.谈茶具的造型及材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7).

[7]李虹.我国古代茶壶的造型研究[J].福建茶叶,201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