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杨新村的选址对波兰专家的批评与生活便利的冲突

曹杨新村的选址对波兰专家的批评与生活便利的冲突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第一期选址于普陀区西侧、苏州河北岸的一片开阔农地。[6]然而,这样的选址却受到1955年访华的波兰专家的批评,他们认为“工人新村选址过于分散,靠近工业区而远离市区使得城市的公共福利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了建设投资。”[9]如何解释“全面而谨慎的选址”却带来了波兰专家的批评与实际生活的不便?

曹杨新村的选址对波兰专家的批评与生活便利的冲突

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第一期(曹杨一村)选址于普陀区西侧、苏州河北岸的一片开阔农地。这里属于沪西工业区外围的待城市化地区,距离上海市区8.4公里。新村与市区之间被苏州河、沪杭铁路、真西支线和中山环路相隔(图3-1)。1953年,围绕着一村的曹杨二、三、四、五、六村陆续建成;1958年曹杨七、八村竣工;到1978年九村建成之际,曹杨新村已形成有九个小区、占地158公顷、容纳7万居民的工人居住区(图3-2)。

图3-1 曹杨新村区位图(1952年)

来源:翟丽王芝、贾姗姗绘制

图3-2 曹杨新村总平面图(1980年代)(www.xing528.com)

来源:诸欣亦,据 Hoa,1981:212绘制

作为全市乃至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选址是“全面而谨慎的”:市政府专门成立一个专家小组负责选址工作。在经过“两个月密集的实地踏勘和讨论”之后,最终在五个备选基地里选择了现在的曹杨新村所在地。[5]在选址报告中,专家们认为作为工人住宅基地,曹杨地区具有几个突出的优势:“这里地势平坦、足够开阔,可以满足未来大规模的新村建设”“苏州河支流从此通过,基地被多条河浜环绕,环境优美”,最重要的是,“新村的位置远离市区却靠近沪西工业区,疏解市区人口的同时,又可以方便工人上下班。”[6]

然而,这样的选址却受到1955年访华的波兰专家的批评,他们认为“工人新村选址过于分散,靠近工业区而远离市区使得城市的公共福利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了建设投资。”[7]这一问题在新村建设初期尤为凸显:整个1950年代,受经济条件限制,曹杨新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以曹杨一村为例,第一批1952年入住的居民基本要等到五年后(即1957年),新村的基本生活设施(如菜场、托儿所、小学、医院、邮局)才陆续建成。因为缺少菜场和副食品商店,早期的新村居民不得不向附近的农民直接购买肉类和蔬菜。老居民们对当时的生活至今记忆犹新:

我是12岁的时候(1952年)来到曹杨一村的。那时候四周什么也没有,到处是坟堆,荒草一人多高,小孩跑进去就找不到了。路只有一条(枫桥路),也没有路灯。那时的曹杨新村真是荒啊,太阳下山以后四周全是黑的,我们小孩子们都不敢出去……尤其是我们家搬来之前住在中山公园,靠近圣约翰大学[8],弄堂里很是热闹,什么都有,小孩穿来穿去,很开心。搬过来开始很不习惯,直到后来周围其他村和曹杨商场等设施慢慢建起来,才算有了人气。(CY018)[9]

如何解释“全面而谨慎的选址”却带来了波兰专家的批评与实际生活的不便?答案仍然要回到1950年代上海的社会背景,把工人新村的建设放到“先生产后生活”“培育新生活”的城市政策中去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