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常生活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日常生活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就《日用家当》中母女关系冲突的主要情节而论,疏远是源自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而性格因素或拼花被子造成的冲突则占据次要地位。迪伊回家后由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间的冲突引起的母女关系疏远可以从六个方面认定。母亲的日常生活由于迪伊的到来而发生波动,又由于迪伊的离开恢复了宁静。

日常生活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三、日常生活和外部世界的冲突

迪伊作为女儿从多变的非日常生活的外部世界回到了家,她与母亲的冲突接踵而来。我们不能否认母亲和女儿的性格因素曾影响着这对母女之间的正常关系。迪伊秉性倔强,蔑视一切权威。她可以一连好几分钟不眨眼地死瞪着你,向母亲索取东西时不达目的不罢休。母亲年轻时也曾经是意志坚强的女性。母亲在迪伊离开家之前就显现出与她疏远。比如,迪伊少年初恋,母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指导。迪伊和麦姬都为母亲阅读过书,但母亲对姐妹俩阅读的评价截然不同。但是就《日用家当》中母女关系冲突的主要情节而论,疏远是源自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而性格因素或拼花被子造成的冲突则占据次要地位。

《日用家当》是以母亲叙事的形式来书写母女关系的。读者在分析其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时要超越母亲赋予文本的日常生活思维导向。迪伊回家后由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间的冲突引起的母女关系疏远可以从六个方面认定。第一,母亲不习惯迪伊的衣着和发式。在母亲眼里,迪伊为追求独立的种族文化身份而穿的非洲长袍虽然好看,但特别刺眼。母亲不理解在大热天里,女儿为什么穿着一件拖地长裙,而且裙子的颜色也花哨得耀眼。母亲感到“整个脸颊都被它射出的热浪烫得热烘烘的”。母亲看到迪伊的“头发像羊毛一样挺得直直的”。她不懂迪伊的发式正是那种民权运动积极分子发明的非洲爆炸式。母亲更不懂迪伊男友“像一只卷毛的骡子尾巴”[24]的发式,即黏结式(deadlock)它与爆炸式(Afro)一样都是利用身体表示反抗的政治表述。母亲利用妹妹麦姬发出的“呃”声表示自己的不习惯。第二,母亲对女儿使用具有语言民族主义象征意义的乌干达问候语感到茫然。迪伊使用乌干达问候语“瓦-苏-左-提-诺(早上好)”和她男友使用阿拉伯问候语“阿萨拉马拉吉姆(宁静与你同在)”与母亲沟通是徒劳的。在母亲的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反抗英语和追求独立语言身份的词句。第三,母亲对迪伊更改名字感到不满。迪伊告诉母亲她因为“无法忍受那些压迫我的人给取的名字”已经改名为“万杰罗·李万里卡·克曼乔”了。[25]母亲对这种改变表面接受,可是当她对迪伊失去忍耐后,脱口称迪伊为“万杰罗小姐”时,母亲的不满还是在名字上表现了出来。第四,母亲对女儿穆斯林化的倾向不置可否。迪伊带着穆斯林男友回家是作者艾丽斯·沃克精心安排的情节,意在表明在宗教取向上,迪伊已经背离了母亲的宗教信仰。母亲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与教堂的密切关系。她曾经从教堂为迪伊筹集学费。并且,教堂是母亲在麦姬出嫁之后她唯一的精神寄托。迪伊对基督教的背叛不能不引起母亲的愤懑。第五,迪伊对心灵食品的热衷出乎母亲的意料。迪伊的男友拒绝了母亲精心准备的心灵食品,这足以引起母亲的不快。而迪伊对心灵食品表现出格外的热情,也足以使母亲感到意外。母亲想象不到,当迪伊谈笑风生地吃着猪大肠、玉米、羽衣甘蓝和红薯时,她是陶醉在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当中。第六,母女之间在拼花被子上的歧见突出代表着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在母亲看来,被子是使用物件,其功能就是取暖。母亲的日常思维方式不会想到它的美学价值,更不会考虑到遗产的问题。而在迪伊看来黑人的被子是一种遗产。它应该作为艺术品挂起来欣赏。它的内在美学价值只有在非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领域才能显现出来。

从以上六个方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日用家当》中母女关系的不睦主要是日常生活对非日常生活缺乏兼容性的结果。此外,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在日常生活二元对立的视角中也显现出特殊含义。比如,作者曾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母亲和小女儿使用含烟(checkerberry snuff,鹿蹄草牌含烟)的情节。这个情节曾被有的教学参考书误译成母亲和小女儿在享用草莓汁。[26]这种误译很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在美国,含烟是一种烟草使用的方式。使用时将一撮烟草放入舌下、腮间或唇齿间,靠口腔肌肉吸收烟草中尼古丁达到使用目的。20世纪早期含烟多在美国乡村地区流行。它常引起口腔疾病,后逐渐为纸烟所取代。含烟这个情节寓意很明确,它表示母亲的日常生活还具有相当的落后性。母亲在给妹妹麦姬留下被子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含烟这种不健康的遗产。如果,含烟翻译成了草莓汁,其中所包含的母亲生活方式落后的意义,就会荡然无存。这非常影响汉语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其实,迪伊对于她和母亲之间矛盾的性质有比较清醒的看法。她告诫妹妹麦姬:我们已经是处在一个新时代了,不能再过“你和妈妈现在仍然过着的那种生活”了[27]。迪伊指的那种生活就是带有惰性的日常生活。

小说《日用家当》以母女关系为主题开启了20世纪末的女性关系写作热潮。由于母亲长期处于日常生活状况,她的思维带有明显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特点。而女儿迪伊身处20世纪60年代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政治风暴中心,她的思维经常超越日常生活,而徜徉在政治、艺术甚至哲学范围之中。母亲的日常生活由于迪伊的到来而发生波动,又由于迪伊的离开恢复了宁静。艾丽斯·沃克要告诉我们的是母亲和大女儿之间的疏远源自于她们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差异。至此,我们可以对《日用家当》的主题结构作出这样的评判。艾丽斯·沃克在《日用家当》中利用妈妈、女儿迪伊和麦姬对美国黑人的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展开了一个黑人家庭在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母女关系的讨论。在这个母女关系的讨论主题中,作者沃克暗寓了另外一个主题,即对妈妈和妹妹为代表的一些远离社会进步的美国黑人日常生活的批判。

【注释】

[1]Carter,Susanne.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American Short Ficti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3,p.33.

[2]Farrell,Susan.Fight vs.Flight:A Re-evaluation of Dee in Alice Walker's Everyday Use.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98,35(2):179-186;Cowart,David.Heritage and Deracination in Walker's Everyday Use.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96,33:171-184.

[3]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著有《日常生活批判》(1947);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著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法国著名史学家费尔南·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著有The Structures of Everyday Life (1967).

[4]Rich,Adrienne.Of Woman Born: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New York,NY:W.W.Norton and Company,1976,p.225.

[5]Carter,Susanne.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American Short Ficti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3,pp.3-190.

[6]Joseph,Gloria I.&Jill Lewis.Common Differences:Conflicts in Black and White Feminist Perspectives.Boston,MA:South End Press,1986,pp.75-81.

[7]Bell-Scott,Patricia.Double Stitch:Black Women Write about Mothers and Daughters.Boston,MA:Beacon Press,1991,pp.1-10.

[8]Rody,Caroline.The Daughter's Return:African-American and Caribbean Women's Fictions of History.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p.1-50.

[9]Highmore,Ben.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An Introduc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p.12.

[10]Ibid,p.6.

[11]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1,pp.1-9.(www.xing528.com)

[12][匈]阿格尼丝·赫勒著:《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56页。

[13]同上,第4页。

[14]Highmore,Ben.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An Introduc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p.12.

[15]Walker,Alice.Meridian.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1976,p.38.

[16]Craig,Maxine Leeds.Ain't I a Beauty Queen? 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6.

[17]White,Shane &Graham White.Stylin':African American Expressive Culture from Its Beginnings to the Zoot Suit.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p.4.

[18]Craig,Maxine Leeds.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American Short Ficti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3,p.153.

[19]Farber,David.The Sixties:From Memory to History.Chapel Hill,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4,p.125.

[20]Perry,Bruce.Malcolm:The Life of the Man Who Changed Black America.New York,NY:Station Hill Press,1991,p.122.

[21]Witt,Doris.Black Hunger:Food and the Politics of US Identity.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82.

[22]Younge,Gary.Civil Rights Kitchen Serves Last Supper.The Guardian (London:Guardian Foreign Pages),2003-08-04.

[23]Dobard,Raymond.Knowing Hands:Binding Heritage in African American Quilts.The New Crisis,2001 (Nov./Dec.):1-5.

[24]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5页。

[25]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5页。

[26]张鑫友:《高级英语学习指南》(修订本·第一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27]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