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乘着歌声的翅膀,寻找乡愁之旅

乘着歌声的翅膀,寻找乡愁之旅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音乐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话题,德国诗人海涅作词、音乐家门德尔松谱曲的那首熟悉的旋律,便会萦回脑海:乘着这歌声的翅膀亲爱的随我前往去到恒河的岸旁最美丽的好地方那花园里开满了红花月亮在放射光辉美妙的音乐。

乘着歌声的翅膀,寻找乡愁之旅

2013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命题。从此,“乡愁”这个带着一种淡淡忧思、充满诗情画意的词成为中国人口中时常念谈的话语。提到乡愁,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唱起儿时母亲教会的歌谣。

音乐世界的,因为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工具,音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谈到音乐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话题,德国诗人海涅作词、音乐家门德尔松谱曲的那首熟悉的旋律,便会萦回脑海:

乘着这歌声的翅膀

亲爱的随我前往

去到恒河的岸旁

最美丽的好地方

那花园里开满了红花

月亮在放射光辉(www.xing528.com)

美妙的音乐。悦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温婉的意境,再加上曼妙的乐奏和纯净的歌声,触发人们对“最美丽的好地方”的向往。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音乐也是民族的。每个民族由于发展轨迹不同,居住地域差异,必然会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标识。音乐由于其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胎记。

同样的月夜,海涅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抒发着个人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描绘了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林、飞霜、白雪、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长飞、鱼龙潜跃、思妇不眠、游子漂泊,最后落脚于“不知乘月何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歌毕,凡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慨叹。

回归到音乐。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以6/8的节奏、稍慢的速度、宁静的氛围,舒缓、温柔、甜蜜的旋律,呈现一种绮丽、淡雅而又清新活泼的意境:

古琴曲“春江花月夜”4/4节拍,以宁静空远、忽远忽近的音响,美妙地描述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景象,感情旋律悲慨激荡,但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在缥缈苍凉的意境中给人一种含蕴、隽永的感受: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对欣赏者来说,音乐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2]。对参与其中的人们来说,除了感受音乐的美之外,他们还在创造,创造出一种在音乐本身能给予人的身心愉悦之上的精神享受和情感表达,创造出一种他们自己沉浸其间的意境,故《乐记》云:“乐者,心之动也。声者,心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3]不同境界的人通过音乐获得体验不同,“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4]。对当代而言,音乐既是一种娱情健身、乐人自乐的娱乐形式,又是一种情感调节、净化心灵教育艺术;对未来来讲,音乐是一种教育和传承,人类的精神通过音乐的形式由上一辈向下一辈传递,从而产生一种我之所以是我、我有别于他的文化胎记。有这种文化胎记的存在,人类世界才缤纷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