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法战争中的不败却失败的谜团

中法战争中的不败却失败的谜团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83年,中法战争因越南问题而爆发。起义失败后,转移到中越边境,非常痛恨法国侵略者)应越南政府的要求,也和越南人民并肩作战,坚决抗击入侵的法军。但法国侵略者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们蓄意扩大侵略战争,决心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1883年12月,法军在越南山西向清军和黑旗军联合防守的阵地发动进攻,开始了中法战争。法国政府为了呼应越南的战局,又派海军在中国沿海进行海盗式的骚扰,并把战火烧到中越边境。

中法战争中的不败却失败的谜团

1883年,中法战争越南问题而爆发。从19世纪60年代,法国就开始侵略越南,英勇的越南人民对法国的武装侵略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黑旗军原是19世纪50年代在广西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因以七星黑旗为战旗,所以叫黑旗军。起义失败后,转移到中越边境,非常痛恨法国侵略者)应越南政府的要求,也和越南人民并肩作战,坚决抗击入侵的法军。在越中人民的打击下,法国的两个侵略军头子安邺和李维业在河内城边先后被击毙。但法国侵略者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们蓄意扩大侵略战争,决心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这时清朝政府应越南政府之请,也派兵到越南。1883年12月,法军在越南山西向清军和黑旗军联合防守的阵地发动进攻,开始了中法战争。

战争进行了一年多,在越南战场上,法国侵略军受到越南人民和黑旗军及清军官兵的英勇抵抗,战斗互有胜负。法国政府为了呼应越南的战局,又派海军在中国沿海进行海盗式的骚扰,并把战火烧到中越边境。

1885年年初,法国侵略军得到增援之后,扑向中国边境,2月,一度占领中越边境的中国要塞镇南关(今友谊关),并在关前插立木柱,用中国字写着“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气焰极其嚣张。在这紧急时刻,张之洞举荐清军总兵爱国老将冯子材出任前敌统帅,率领军队到达前线。冯子材精心谋划,严密组织,众志成城,严阵以待。3月22日,法军分三路猛扑中国军队工事,中国军队英勇反击,经过三天战斗,法军伤亡惨重,全线溃退。冯子材率军追敌出关,又在谅山大败法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在东线大捷的同时,越南战场的西线也频传捷报,黑旗军等在临洮痛打了法军。尤其是越南各地人民的抗法起义风起云涌,更给法国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势。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卖国投降的清政府却和法国政府加紧谈判,最后竟在1885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投降条约。(www.xing528.com)

为什么这次战争中中国在前线打了胜仗而清廷反而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政府的反动和腐朽。当时,清政府的统治机构已腐朽透顶,政治上十分反动,经济上千疮百孔,军事上也一团糟。1884年三四月间,在越南北宁、太原、兴化的清军不战而逃;1884年7月,福建官吏不采取任何抵抗行动,就让敌人的战舰开进了闽江,使中国海军遭到失败;1885年2月,广西巡抚潘鼎新在越南谅山的大溃退,几乎使法军长驱直入广西。这些都是在清政府投降路线指导下发生的事情。当前线官兵违反投降派的意愿,在中国和越南人民支持下英勇抵抗,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和谅山的辉煌胜利时,清政府不是去扩大战果,反而把前线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作为投降的资本,李鸿章考虑的是“见好就收”,而西太后则考虑的是“国库里的银子”,他们匆匆忙忙“借谅山一胜之威”,和法国侵略者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使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当消息传到前线,将士们愤愤连声,把李鸿章比作当年的秦桧,纷纷上书,必欲杀之而后快。这触目惊心的事实,使中国人民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的反动和腐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