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土青铜礼器成分检测数据遴选及优化

出土青铜礼器成分检测数据遴选及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斯指出,不同的检测方法所得的结果并不相同。现有的殷墟出土青铜礼器的数据主要是以上三种方法测定的,因此精度较高,这就为我们的数理统计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AAS法检测数据的覆盖面更广,对微量元素检测的灵敏性也较高。殷墟出土部分青铜礼器的检测数据和合金类型参见表8-1。表8-1殷墟出土青铜礼器成分检测数据及合金类型(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M1,未查到考古资料出处。

出土青铜礼器成分检测数据遴选及优化

由于取样部位和检测方法的差异以及青铜合金铸造时的偏析特性,同一件器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检测结果。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遴选、甄别和分析,继而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齐斯指出,不同的检测方法所得的结果并不相同。在目前的检测方法中,湿化学法分析最为可靠,其次是原子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另外,单凭少数器物的检测结果对青铜合金下结论很不可靠[13]

现有的殷墟出土青铜礼器的数据主要是以上三种方法测定的,因此精度较高,这就为我们的数理统计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除少数样品外,绝大多数样品没有标明取样部位,这是一个明显的缺憾。据笔者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检测的样品多从足部采样,部分为残片;而湿化学法(下文简称“湿法”)的数据除标明部位而外,多为残片;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的样品全部为残片。其中,妇好墓、M160、殷墟西区墓葬部分青铜器有湿法和AAS两种数据,经比较发现,二者的数据有微小差别,主要表现于铜、锡等含量较高的元素,后者的数据往往比前者略低,而铅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前者的数据往往比后者高,总体而言,这些数据歧异不影响对其合金类型的基本结论。这种差异固然与检测方法有关,样品的来源不同也是重要的原因。由于这些器物都是倒浇而成,而铅是较易发生偏析的元素,故足部的铅元素含量低于腹部和口沿。由于AAS法检测数据的覆盖面更广,对微量元素检测的灵敏性也较高。因此,我们主要采用AAS法检测的数据,但是对其中一些考古学信息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试样进行了调整,补充了部分ICP和湿法的检测数据。

所有这些青铜礼器按照主元素含量可以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纯铜(Ⅰ类)、锡青铜(Ⅱ类)、铅青铜(Ⅲ类)、铅锡青铜(Ⅳ类),每种又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亚型。

Ⅰ类:几乎不含锡、铅的为纯铜(Ia),锡、铅含量均低于2%的为类纯铜(Ib),铅和锡均视作杂质混入。

Ⅱ类:含铅量低于2%(铅视为杂质混入)、含锡量高于2%的视作锡青铜,属于铜锡二元合金。其中,含锡量高于10%的为高锡青铜,记作Ⅱh。

Ⅲ类:含锡量低于2%(锡视为杂质混入)、含铅量高于2%的称作铅青铜,实为铜-铅二元合金。其中,含铅量高于10%的为高铅青铜,记作Ⅲh。

Ⅳ类:含锡、铅量均高于2%,是有意加入的合金元素,构成铜—锡—铅三元合金,称为铅锡青铜。其中,锡高于10%的属于高锡铅锡青铜,记作Ⅳs,铅高于10%的属于高铅铅锡青铜,记作Ⅳp,铅、锡均高于10%的属于高锡高铅铅锡青铜,记作Ⅳb。

殷墟出土部分青铜礼器的检测数据和合金类型参见表8-1。

表8-1 殷墟出土青铜礼器成分检测数据及合金类型(重量百分比,%)

(续表)

(续表)

(续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M1,未查到考古资料出处。

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殷墟金属器物成分的测定报告(一)——妇好墓铜器测定》,《考古学集刊》第2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李敏生、黄素英、季连琪:《殷墟金属器物成分的测定报告(二)——殷墟西区铜器和铅器测定》,《考古学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季连琪:《河南安阳郭家庄160号墓出土铜器的成分分析研究》,《考古》1997年第2期。

(4)赵春燕:《安阳殷墟出土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与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5)冯富根等:《殷墟出土商代青铜觚的复原研究》,《考古》1982年第4期。

(6)刘煜、何毓灵、徐广德:《殷墟花园庄54号墓出土青铜器的成分分析与研究》,《新时期的考古学——纪念王仲舒先生八十诞辰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