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正前人注释误差——史志丛稿

辨正前人注释误差——史志丛稿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三省在《通鉴注》中,对前人注释之误,一般都能做到据理驳正,特别是对以史炤为代表的几种《通鉴》释文的错误予以辩驳,成《通鉴释文辩误》12卷,对史炤等释文之误,逐卷逐条进行辩证。[14]总之,像这样一类辩误,不仅纠正了前人注释《通鉴》的错误,而且亦丰富了读者的史学常识。对于前四史原有注释,凡是错误不当之处,胡三省在注释中亦都能予以细心地考证和辨别。

辨正前人注释误差——史志丛稿

胡三省在《通鉴注》中,对前人注释之误,一般都能做到据理驳正,特别是对以史炤为代表的几种《通鉴》释文的错误予以辩驳,成《通鉴释文辩误》12卷,对史炤等释文之误,逐卷逐条进行辩证。如汉献帝初平二年(191),《通鉴》记“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史炤《释文》曰:“格,古伯切,废格之格,以清议废人。又音阁。”海陵本同。胡三省在《辩误》中指出:“余谓格,正也,言以清议正物也。格读如字。炤以为‘废格之格’,是知读《汉书》而未晓文义。夫因文见义,各有攸当,不可滞于一隅。学问思辨,圣人之所教人也,然圣人之所谓学问思辨,讵止此哉!触类而长之,亦可以知学之无止法矣。”[11]这条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指出了史炤《释文》之误,而且提醒人们切忌望文生义,特别对前人著作的注释,一定要做到深知其义,方可注释,因为学问是无止境的。这也说明注释工作并不是很容易的,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足以胜任的。我们再列举几条,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注释之不同,就严重影响了对史文的理解。《通鉴》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皆起兵讨董卓,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史炤《释文》曰:“板通作版,以版籍授官。”费本同。胡三省《辩误》曰:“余按字书,板、版二字,古今通用,然于此谓以版籍授官,则非也,汉制度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公以罪免,亦赐策书,而以隶书,凡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其文曰:‘告某官云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他皆仿此。李云书曰:‘尺一拜用,不经御省。’章怀注曰:‘尺一之板,谓诏策也,见《汉官仪》。’则拜授官号,汉用尺一策也。时董卓挟天子,袁绍等罔攸禀令,故权宜板授官号,言无皇帝玺信,以白板授之也。岂以板籍授官乎?官,谓牧、守、令、长,号,谓将军校尉也。”[12]又《通鉴》于陈文帝天嘉三年(562)载:“和士开善握槊。”史炤《释文》曰:“槊通作矟,矛长丈八者为槊。”海陵本同。胡三省《辩误》曰:“余按握槊,局戏也。李延寿曰:‘握槊盖胡戏,近入中国。’刘禹锡《观博》曰:‘握槊之器,其制用骨,觚棱四均,镂以朱墨,耦而合数,取应日月,视其转止,依以争道。’史炤乃以为握丈八之槊,是但知槊之为兵器,而未知握槊之为局戏也。”[13]再如《通鉴》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载“沈既济上选举议曰:‘责于侍郎,则曰量书、判、资、考而授之,不保其往也’”,史炤《释文》以“量书”为句断,注曰:“尚书掌七品以上选,侍郎掌八品以下选,皆有铨量之书,所以叙其资地而进退之也。”费本同。胡三省《辩误》曰:“余观沈既济之议,其上文曰‘考校之法,在书、判、簿历、言词、俯仰而已’,是书判也,非铨量之书也。又曰:‘量资、积考,非劳也’,是资考也,非资地也。唐择人之法有四,曰身、言、书、判,身,取其体貌丰伟,言,取其言辞辩正,书,取其楷法遒美,判,取其文理优长。资、考者,限年蹑级谓之资,课校殿最谓之考。”[14]总之,像这样一类辩误,不仅纠正了前人注释《通鉴》的错误,而且亦丰富了读者的史学常识。因此,我们认为《通鉴注》如同《通鉴》一样,是一座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化宝库。从这些辩误中,人们可以清楚看到,胡三省若无渊博的历史知识,要做到这点是不可能的。诸如此类的辩误,还告诫读者,在读书当中要多作思考,因为有许多的字或辞,大都有多种解释,有许多器物和典制,也往往有多种用途,所以要力戒望文生义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浅尝辄止的作风,要做到触类旁通。对于前四史原有注释,凡是错误不当之处,胡三省在注释中亦都能予以细心地考证和辨别。(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