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全国教材注释疏漏辨正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全国教材注释疏漏辨正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语文教材中有多处注释存在疏漏,现辨正如下:1.灵犀《吾家有女初长成》中引李商隐《无题》“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课文注释为“古人把犀牛角看作灵异的东西,这句诗比喻心心相印,情义相通”。《中国成语大词典》的解释也和以上注释基本相同。看来,此解词涉及典故,课文注释宜全面详尽一点,以免引起误会。可《周处》一文中关于“二陆”的注释中却写作“陆机”。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全国教材注释疏漏辨正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语文教材中有多处注释存在疏漏,现辨正如下:

1.灵犀

《吾家有女初长成》中引李商隐无题》“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课文注释为“古人把犀牛角看作灵异的东西,这句诗比喻心心相印,情义相通”。关键词“灵犀”为何意,注释则较为含混。学生容易把“灵犀”译为“灵异的犀”,照这种解释,诗句很难讲通。

“灵犀”,古人解为“通犀”,则较为恰当。《汉书·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古诗文名句录》(湖南人民出版社)注:“灵犀,即通天犀,传称是灵异之物,这里指双方心心相印。”《唐诗鉴赏词典》注“灵犀”为“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实为角质),更增添了神异色彩”。诗句译为“彼此的心像有灵异的犀角一样,自有一线相通”。王洪主编的《中国文学宝库·唐诗精华分卷》的注释“我们的心都有灵窍,脉脉相通”。《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解释也和以上注释基本相同。综上所述,我认为该诗句取其“犀角灵窍相通”之意较为合理。

2.座右铭

《“挑战者”号追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座右铭”,课本注曰“放在座位右边用以自警的文字”,这注释原本没错,但有细心的学生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解释为“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戒自己的格言”,于是学生就开始怀疑课本的注释了,是不是课本的望文生义?于是查阅《辞海》:“铭的一种。写后放在座位的右边,用以自警。”并引《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诫,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看来,此解词涉及典故,课文注释宜全面详尽一点,以免引起误会。

3.信宿

第五单元文言文《短文两篇》课后练习五引《水经注》的一段文字“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课本注“信宿”为“住一两夜”。此注没有按“信”字的本意严格解释。查中华书局的《实用大字典》《中华大字典》,都解释“信宿”为“再宿也”,并引《左庄三年传》“再宿为信”来作书证。看来,把“信宿”解释为“第二次住宿”较为合适。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信”解释为“副词,随意、随便”则为“信”的后起义。

4.屡空

《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课文对“屡空”的解释为“经常是空的,指缺吃少喝”,并指出语出《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该解释是有问题的,按此解释,则上句应译为“颜回的德行也算差不多了,经常是空的”。这显然翻译不通。其实,《论语·先进》中的原引文是:“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可译为“颜回的德行也算差不多了,可他经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作买卖,猜测行情,往往能猜中”(据朱熹注)。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空”读去声,意为“贫穷”,书证《诗经·小雅·节南山》“不宜空我师”。很明显,“屡空”应解释为“经常贫困”才较确切,放在“箪瓢屡空”中可引申为“缺吃少喝”。(www.xing528.com)

5.陆玑?陆机?

《阿长与〈山海经〉》关于“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注释提到“陆玑,三国吴国吴郡人”。可《周处》一文中关于“二陆”的注释中却写作“陆机”。陆玑?陆机?是否为两人?或同为一人?学生对此存在疑问。查及《晋书·陆机传》《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都写作“陆机”。所以,宜统一注释:陆机(261—303),字士衡,三国吴郡人,吴亡入洛。主要活动集中在西晋时期,是西晋太康文坛的主要作家

6.佝偻病?伛偻病?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在介绍郭橐驼名字的由来时写道:“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课文对“偻”的注释为:“【偻(1ǚ)】脊背弯曲,即伛偻病。”注解中的“伛偻病”当为“佝偻病”之误。

先说“佝偻”(gōu1óu),《现代汉语词典》有关“佝”的词条共有两个:[佝偻]脊背向前弯曲;[佝偻病]患者多为婴幼儿,由缺乏维生素D,肠道吸收钙、磷的能力降低等引起。症状是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发育迟缓。也叫骨病。

再说“伛偻”(yǔ1ǚ),《现代汉语词典》有关“伛偻”的解释为“腰背弯曲”。其他辞书上的注释。《标准汉语词典》为“腰背弯曲”。古代辞书《辞源》中直接解释为“曲背”,组词并释义“[伛偻]一脊背弯曲之病,即驼背;二鞠躬,恭敬貌”。《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驼背”,援引《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高升也”。引申为“曲身,表示恭敬”。援例《庄子·列御寇》“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意思是“(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为士时,谦虚地弯下了腰。再次被任命为大夫时,恭敬地把腰弯得像驼背一样。第三次被任命为卿时,恐慌地伏在地上”。(见张玉良主编《白话庄子》)其他书证还有《淮南子·精神训》: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即腰背弯曲)。《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多形容老人,代指老年人)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见,古今汉语中,“偻”“伛”意思基本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古汉语常常单用,现代汉语多将“伛偻”作为双音节单纯词使用。

比较一下词典中对“佝偻”和“伛偻”的注释,不难发现,这两个词的意思大体一样,可是细细体察,这两个词在用法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参照以上各家辞书的相关注释,可以看出,“伛偻”一般作动词,“佝偻”一般是形容词或名词,作为名词专指“佝偻病”。《醉翁亭记》中有“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中的“伛偻”指“老年人腰背弯曲”,代指由于骨骼老化而导致的腰背弯曲的“老年人”。再根据文中“病偻”一句,结合前后语境来看,“病偻”中的“病”作“生病”解,而后面的“偻”则是生病的结果,“偻”作名词理解。显然与老年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另外,辞书中也未发现“伛偻病”一词。所以,《种树郭橐驼传》注解中的“偻”的释义应当改为“佝偻病”。相应的,“偻”的注音“1ǚ”也应改为“1óu”。一孔之见,敬请方家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