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生: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

《尊生: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生》前后两则选文,采用不同的研读方法,但必须把诵读文段贯穿始终,突出文言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尊生: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

一、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尊生》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庄子〉选读》中的一篇,旨在阐明庄子尊重珍惜生命的一种思想。文章共前后两段选文,第一则选文通过尧舜让天下和大王亶父迁都的寓言故事,表达出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思想;而后一则选文通过匠人和栎树的故事不仅体现出庄子散文奇异瑰丽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一种不把生命沦落为工具的思想,这是对第一则选文的补充和深化,生命只有摆脱了工具性,才能更好地珍爱和延续,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维护。可以说本篇文章既有庄子散文瑰丽飘逸的艺术性,更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性。

(二)学情分析

本册课本是高二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选修内容,通过必修5册书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阅读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虽然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在分析作品的艺术性,探究作品的思想性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仍是整个语文课堂必要的环节。尤其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晦涩难懂,阅读兴趣淡薄,这成为制约文本探究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对选文的热爱,缩小和文本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学习之前一个很必要的教学步骤。

(三)教学设想

鉴于教材、文本、学生三者的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

1.《〈庄子〉选读》内容太多,一节课难以完成,采用化大为小,逐个击破的战略,以点带面,达到讲一课明一类的目的。

2.把握好《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的教学方向,兼顾到教材其独特的文本价值,正确处理好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价值观情感教育

3.区分好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对待文言文教学上的差异,“言”的教学不能作为本课的关键,要注重文本独特的文学性和文化性。

4.在学生《〈论语〉选读》、《〈孟子〉选读》的学习的前提下,科学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序、有效地做好本节课的设计。

5.对于先秦的文章,学生必须有足够的预习时间,反复诵读文本,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内容,这样才可能展开深层次的文本对话和探究。

(四)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紧扣“积累、理解、思辨”这个思维过程,分三步完成教学内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尊生主旨

3.思辨儒道互补

其中第二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三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文言文的学习,首先必须强调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文本,才能突破语言障碍,进入文本深处,因此诵读法是整个课堂贯穿的主线;选修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地位,激发他们解读文本的兴趣,提高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真展开相互间的讨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明确,让课堂的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高效教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由之前所学过的孔孟和生命观两个维度导入,既注意到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同时也兼顾了本节课的主旨)

导语设计:

之前我们通过对孔孟选读的学习,深切体会到在先秦这样一个礼崩乐坏,风云变幻的时代,孔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完美人格的重塑,都体现出儒家对百姓苍生亲切的呵护,对世道人情柔软的抚摸,这种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和生命关照,是一种温暖,更是一种感动。而与儒家相对,更注重追求清静无为,逍遥于世的道家,对于生命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不妨从庄子《尊生》这篇文章中略窥一二。

2.展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尊生主旨;(3)思辨儒道互补。

3.检查预习效果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印发一些关于本课的文言知识,让学生在预习结束后,牛刀小试,主要有三个方面:字音、词义、句意。

4.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尊生》前后两则选文,采用不同的研读方法,但必须把诵读文段贯穿始终,突出文言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一则选文,采用学生阅读和标示关键句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第二则选文则通过小切口的问题层层深入,学生自我探讨,逐个击破重难点。

(1)阅读第一则选文,思考文段从什么角度阐明“尊生”主旨?标示出关键语句,理解体会。明确: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

联系现实,通过高中生卖肾买苹果手机和小悦悦事件这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把握分析社会和自身的能力,树立一种健康的生命观。

(2)阅读第二则选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描写了几个主要的艺术形象?明确:匠石和栎树。

②请概括栎树有什么特点?明确: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年岁久远。

③无用观点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得出的?明确:匠石。

④对于匠石的态度,栎树进行了怎样的驳斥?在这一段中,大家感觉栎树那些话更具有驳斥匠人的力量?找一找,划一划。

明确:(选文最后一段)不把自己的生命沦落为工具,也不把别人的生命充当工具。

5.拓展探究

这个环节是一节课的升华,它建立在充分有效的文本研读基础之上。选文一和选文二对生命的认识正是拓展探究活动展开的契机,所以“道家的生命观和前面的所学的儒家生命观有何区别”这个问题更能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不仅有助于理解前面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跨度的题目容易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言。因此,从前面学生多学的孔孟之中摘录两句最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熟悉,然后让他们通过讨论,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别。紧接着把问题逐渐深化,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人儒道互补的人格典范。这种小坡度、高密度的问题形式更利于学生开展探究。

探究问题1:《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结合庄子的生命观,说一说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的区别?

明确:儒家崇尚仁义,道家更看重生命。

探究问题2:你喜欢儒家还是喜欢道家?说一说理由。明确:人活在世上,必须儒道互补。(www.xing528.com)

探究问题3:举出一些儒道互补的文人知识分子的例子?明确:陶渊明李白苏轼

6.课堂小结

通过对两则文选的梳理,理解了只有摆脱工具性,不为外在所累,生命才会持久和灿烂。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雨雪风霜也许会让我们遍体鳞伤,功名利禄或许会让我们心灰意冷,即使断崖绝壁,走投无路,庄子或许能让我们获得生命的提升,心灵的超脱,正如鲍鹏山先生所言,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感谢庄子,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宝贵,也让我们获得了生命境界的开阔和提升,正所谓“尊人尊己人间世,天地精神逍遥游”。

(七)板书设计

二、单元整合

上述《尊生》教学设计无疑是很成功的。但考虑到《尊生》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庄子〉选读》中的教材文本,其作为“选修课”的教材定位与“教选修”的教学定位是不能不兼顾的。显然,本单元的庄子教材文本的阅读量是相当大的,文字解读也有一定的难度,能完成单元的教学任务而不出现教学内容遗漏,应该是教学努力的目标。如何妥善地处理好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巧妙解决单元教学的相关问题,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思考。我个人感觉,本单元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①正确处理好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能拿必修的教学方法对待选修,真正做到选修教师教得有方法,学生学得有兴趣;

②文言文教学除文言知识的积累外,必须充分挖掘文本,突出文学性,营造课堂的语文味,适当在文化层面上拓展,防止出现政治的说教和历史的泛谈;

③把握好课本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同时更要注重本节课独有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定位更符合实际;

④教学思路必须清晰,前后连接必须自然,体现出循序渐进的逻辑发展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符合认识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⑤对文本的分析,要有化大为小的策略,小切口,巧进入,小坡度,循序渐进,逐个击破;课文的拓展要符合文本自身的特点,不能为拓展而成为伪拓展,狗尾续貂,成为败笔;

⑥个人预设的东西过多,教师个人化色彩浓,学生个性化的东西不多,自然生发的东西较少,课堂就显得不生动、不灵活。

一节课,涉及各个方面,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在语文教学理论上多一点思考,在文本分析上多一点精心,在课堂驾驭上多一点灵活,在学生个性解读上多一点自由,只要有往前走的勇气,一切都会改变,一切必将改变。所以,基于以上思考,从“《庄子选读》给我们的人生智慧”这一宏观问题切入,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尝试,不失为一种《先秦诸子散文选读》选修课教学的好办法。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体味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内容步骤:

(一)精读《尊生》

按前文教例处理,认识庄子选文中的生命高度。

(二)哲意探究

1.逐个朗读选文,梳理每篇选文中的故事,按主题归并这些小故事,然后再理出本则选文的主旨,认识庄子的处世哲学。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如《让王》解读:尊生,既要珍重自己的生命,又要珍重别人的生命。从深刻的意义上说,尊生意味着不能使生命沦落为工具。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反对自身的异化。如果一个人被外物役使而不能主宰外物,那么他作为人就不是目的了,而是被异化成了手段。正如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经典理论:“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现在生活中,人被异化的危险无处不在。物质、技术、权力及其相关的欲求都可以把人异化。面对这种困境,庄子学派提出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对现实人生极有警示意义。二是反对把他人工具化。栎社树的寓言并不是要讨论木匠或树木的问题,而是传达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匠石和栎社是两种价值取向的代表。匠石认为栎社树是无所可用的“散木”,他的价值取舍的标准是树木是否满足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柱子等一切世俗功利要求。从他的立场上来说,树木的价值体现为充当某种工具或手段。他拒绝跟不符合这种价值取向的对象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所以,面对高大无比、观者如市的栎社树,他“不肯视”“行不辍”,并斥责了对栎社树叹为观止的弟子。跟匠石截然相反,栎社树把“无所可用”当成了“大用”,不懈追求,一方面坚决拒绝充当工具性价值的载体,一方面坚决反对匠石把自己当作工具。栎社树用托梦的形式说:“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何哉其相物也?”这句话里的潜台词是,我跟你是平等的,不要期求对方成为满足自己的某种工具价值的物。庄子提出的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的思想,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大大地夸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引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当用“有利”和“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生命与尊严。

如《庄子·人间世》解读:《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节选自《庄子·让王》的部分,主旨在于阐述“尊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既要珍重自己的生命,又要珍重他人的生命。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部分,着力表述“无用”之为“大用”,正同于“无用”才能“终其天年”,张扬了生命价值与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2.按照“尊生”珍重自己生命,珍重他人生命的主题寓意,依次理出其他选文的寓意。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快速阅读,合作讨论。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导引:

①《庄子》选读中各节选课文的“分主题”是什么?朗读后分别归纳。

②这些“分主题”来自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如何理解这些句子(翻译,强调重点实词)?哪些材料(寓言)来支持这些分主题?

③这些分主题我们又如何阐发提炼成一个大主题?

选文主题:自我生命价值的认同与定位

④读写结合:话题作文“自我生命价值的认同与定位”。

《庄子》选读,“相关链接”中哪些材料可用于“自我生命价值的认同与定位”的阐述(材料、论据)?

最熟悉的作文材料莫过于语文教材(课文),如何旧材新用?活学活用?用好教材?进行作文选材训练。

(三)赏鉴诵读

朗读《庄子选读》的精彩选段。

如上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既有经典选段的重点精读,也有单元其他选文的速读,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既有效拓展,深入解读,又举一反三,兼顾单元。既突出主线,整体理解,又读写结合,活学活用。圆满完成了单元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操作上也颇见艺术性,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