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破解研究性学习误区,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

破解研究性学习误区,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且在认识上功利性的东西太多,成为目前研究性学习很难向更深层面发展的阻碍。给研究性学习承载太多的东西,一是表现在评价的功利性上。二是漠视教育的规律,认为研究性学习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而且在研究性学习中有意无意地忽视对基础性知识的质疑、研讨,放松日常的基础性教学。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仅仅理解为搞课题、写论文,更是对研究性学习的狭隘和呆板化理解。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一种学习目的。

破解研究性学习误区,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

研究性学习虽已推广十余年,但仍存在把研究性学习神秘化、伪圣化,盲目随众,片面趋同的问题。且在认识上功利性的东西太多,成为目前研究性学习很难向更深层面发展的阻碍。

盲目性。一是质量意识不明确。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与体验性,而忽视学习活动的实质效果和知能学习的系统性。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往往使学习流于粗浅和表面化,学习研究与掌握基础、与知识学习相割裂,淡化了学科基本知识的系统积累。使探究性学习的优点难以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质量难以保证,影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二是三维目标的盲目割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硬性划分为“三个目标”,不能辩证统一地理解“目标”的内涵,且僵化教条不顾学科差别硬性把“目标”贴标签。三是淡化常规教学的指导。要么把“研究”当作课外专利,要么课堂必“研究”。师生远离教材,盲目拓展,忽视课本的内在渗透,不能真正解决课本中存在的问题。四是盲目依赖网络,对成果预期的盲目乐观。自觉不自觉地依赖网络资源,把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下载、摘录、拼凑,重视研究的“技术性”层面,且网络资料“成果”的堆砌往往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造成“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极度窄化,同时也很难解决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功利性。给研究性学习承载太多的东西,一是表现在评价的功利性上。探究学习不能从力能所及的范围入手,从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切入,动辄把“探究”上升为“研究”,把“习作”吹捧成“论文”,把“课题”拔高为“项目”。研究必出成果,参与必有收获,分工必定和谐,合作定能双赢。追求“研究”的高、精、尖,不能准确把握“研究”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往往对探究的结论评价过高。学生好高骛远,老师拔苗助长,造成一种实质性的误导,最后难免“捧杀”学生。二是漠视教育的规律,认为研究性学习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只关注研究结论的可视化,追求探究过程的短、平、快,不能考虑它的有效性问题,忽视学习劳动的滞后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与艰苦性,而是任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把研究性学习当成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研究操作中,优等生的表演、普通生的随众、学困生的打杂,美其名曰为分工协作,这实质上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裹挟绑架行为,消弭了学生间学力与知能的界限。把研究性学习当成是培养科学家,从而导致基础教育的育才功能被超常的选拔功能淹没,不利于真正培养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人。

片面性。脱离了课堂教学实际,一是表现在武断地肯定与否定。灌输式一定不好,研究性一定行。而且在研究性学习中有意无意地忽视对基础性知识的质疑、研讨,放松日常的基础性教学。二是片面迷信所谓探究性“经典”教学模式。课课讨论、探究,反倒造成教学模式的僵化。有些则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活动课甚至是考试课,偏离了原有的课程定位,削弱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三是认识上的“唯科学”倾向,片面追求研究的“科技含量”。不能有效均衡地整合学科课程,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科技活动”,从而忽视人文课程所包括的艺术道德的内涵。四是对课程功能认识的片面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搞一个专门的课程所能承载的。更何况研究性学习从来就不曾是一门课程,而只是渗透、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仅仅理解为搞课题、写论文,更是对研究性学习的狭隘和呆板化理解。当然,对学生学力认识的片面性,也会使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www.xing528.com)

趋同性。一是表现在一哄而上“搞发明,要创造,小组讨论手举高”,表面的热闹往往掩盖了实际的无效。衡量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看学生写了多少份研究报告,搞了多少项发明创造,过于强调研究结果的真理性和前沿性。忽视学生模仿性学习和成人科学研究的区别,甚至给研究性学习附带了教育价值之外的一些目的。二是忽视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性,把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当成“研究”而忽视“学习”。要求研究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只重视结果的呈现,而造成结论预设、材料拼凑、探究肤浅、过程缺位,忽视了研究性学习的“真和假”、“善与恶”价值判断的渗透,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是研究命题、选题和结论的趋同现象,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选择”和“答案的丰富多彩”,在体现了大家对一些命题共同关注的同时,也暴露了在研究命题及选材上的局限性及学生探究的趋同心理。

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一种学习目的。它只是引导学生开窍的方法,是诸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当我们能真正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教育的时候,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与教学就可以实现整合,独立出来的研究性学习将回归教育的本义,最终消解于无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