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性学习角色失衡冷思考: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的成果

研究性学习角色失衡冷思考: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的成果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研究性学习被新课改当成“课程”设立并以15学分要求的时候,更加重了研究性学习的分量。伴随新课改的推行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线教师却对师生角色的定位、教师价值认同、教学指导的归真等问题有较多的担忧。课改推行离预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做一些批判性思考。新课程一般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实现,其选修研究的自由度、随意性很大。另外,研究性学习轻视“教”的示范作用。

研究性学习角色失衡冷思考: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的成果

研究性学习新课改渐次而生,与“创新”这一热词携手十年。它们之间精神相通,相互影响。当研究性学习被新课改当成“课程”设立并以15学分要求的时候,更加重了研究性学习的分量。伴随新课改的推行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线教师却对师生角色的定位、教师价值认同、教学指导的归真等问题有较多的担忧。课改推行离预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做一些批判性思考。

责任意识的缺位。研究性学习构建的理应是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但却为教师设定了统一性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甚至汇编成册,强制实施,严格监控,教师不得不在被动机械地担负教学责任、履行教学义务的过程中抽离和消退一切欲望、情感和个性。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怕被扣上“一言堂”的罪名,越来越不敢讲。往往只给学生程序和方法的指导,学生按照设置好的程序,自主讨论。有限的指导也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教师不参与实质性的教学活动,成了课堂的“配角”,教学指导由害怕越位,发展到错位与缺位。清一色的程序化、格式化、制度化的课堂教学操作使教师主导作用不断弱化。单一的“研究”模式取代了课堂上的美感熏陶及情感共鸣,教学指导模式由程式化转为虚无化,使教师的教学风格难以展示,导致了教学个性特色的淡失。这种教学惯习严重遮蔽和侵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反过来又压抑和摧残了教师的职业个性,教师的行为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最终导致教师责任的架空。当高度个性化的教育竟以被迫或自认为被迫替代自我发掘和自我实现、按照别人规定好的路线去实现的时候,那就成了教育的悲哀。

学科指导的失衡。新课程一般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实现,其选修研究的自由度、随意性很大。学生选课的目的如果不明确,往往会避难就易或急功近利,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给分高的课程来研究修读,如热门的工具类、实用性强的课程,学得轻松的文史类、欣赏类课程。而自然科学方面的、前沿性的课程就会被忽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也存在类似问题,热门课程的课题可能出现“炙手可热”的情况。而相对来说,冷门类课程的课题可能会“门前冷落”,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学科指导的不均衡,造成课程管理上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是让学生开阔视野进行研究性学习还是提高成绩,显而易见的答案,让原本就失衡的天平瞬间就在“积极备考”的舆论中为“高考成绩”一边增加了砝码。高考指挥棒对校本“选修课”的隐性排斥,一些很有价值有特色的课程、一些基础性的课题研究就会被挤占,导致课程结构的失衡与课程意识的缺失,研究学习的热望也会被淡化,这将有悖于新课改与课程设置的初衷。同时,在指导研究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上由于较难把握,使师资问题普遍成为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瓶颈障碍。如果指导教师再缺乏竞争与合作精神,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www.xing528.com)

师道尊严式微。首先,研究性学习使“尊重学生”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和曲解,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成了“生道尊严”,“学道尊严”教学主体定位也受到了挑战。传统的严格的教学与管理也被矫枉过正,师生平等从人格的层面被推到社会和身份的层面上。教师在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和学生打成一片时,已然忘记了自己的师道权威。把基于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简单地应用在日常的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强调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师生都是平等的观念,显然是偏颇的。教师的社会角色和职能从来就包括了对学生的科学管理、适度批评和严格要求,如果教师合理履行这些职能也会招来负面评价的话,那就不只是对教师应有“尊严”的侵犯,更是对教师社会角色的伤害。另外,研究性学习轻视“教”的示范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侵占,老师只能痛失“主讲”权。当学生思想的火花爆发的时候,当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观点答案相去甚远时,只给学生一个无关痛痒的“模糊”的肯定或所谓的鼓励,而殊不知学生不需要这个,他需要的是教师态度明朗的判断,而非善意的“溢美”,那样学生更会对教师的师道权威发生怀疑。这种“升级版”师生冲突折射出教育的迷失,再好听的教育口号也因此变得矫情。一个跪着教书的教师,能培养出站着的学生吗?

精英教育的偏颇。当前的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没有做到研究学生,研究性学习没有摆脱“精英主义”倾向。忽视研究主体的研究水平、研究基础、文化修养的差别,未能正确评估学生的整体素质。硬性地要求人人都做“研究生”,要么一哄而上,要么“合理”分工。尖子生搞设计,优等生干大工,普通生做小工,末等生打杂,学困生旁观。实际以尖子生的成绩来说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广大普通学生这些绿叶把精英之花衬托得“分外妖娆”。研究性学习如果只是在课堂外抓住个别尖子,对于大多数学生并无益处。“研究性学习”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它是否能全部地适合每一个学生,这本身就要打上一个问号。有些人则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提,姑且不论“课程”提法的合理性,即使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由于课时有限,其目标和功能也是有限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取舍决定了研究性学习价值认同,只有研究性学习成为教与学的内在自觉需要的时候,才能为大众的素质教育回归和辉煌“给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