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荒寒与寥廓的意境

自然荒寒与寥廓的意境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光摄影中对荒寒意境的表现,必须在引入气势的基础上,在荒寒之中加入“寥廓”,寥廓意味着雄健和雄浑,体现的是空旷、深远、冷清、空虚和宏大之意,将荒寒和寥廓进行“中和”,画面方能有儒的雄健、道的雄浑和禅的韵味。

自然荒寒与寥廓的意境

在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中,荒寒是体现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北宋的范宽、郭熙到元代的倪云林、黄公望,从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到清初的渐江、八大山人,其山水画中总有着一丝幽冷的气息,一种淡淡的忧愁。画面展现出的,是深深的崖谷、黝黑的山林、萧瑟的旷野和微茫的天空,无不透露着丝丝“寒”意。根据朱良志先生的研究,荒寒之境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道禅哲学的影响,特别是禅宗利用生理上的寒冷能促进心理沉静、冷寂和内收的特性,将寒境作为禅境的典型表征;其次,寒境又能产生空、寂、无的感觉。为了表现这空无寂寥的境界,就多在“寒”上做文章。“舒卷飘渺的是寒云,宁静渊涵的是寒潭,幽深寂寞的是寒山,朦胧如梦的是寒月,莽莽苍苍的是寒天……禅之境是片云点太清,寒潭映孤月,孤鹤入白云。”[6]

但荒寒毕竟是表现形式,我们学习和借鉴荒寒的意境,不是为荒寒而荒寒,不是要回到古画那种沉闷、晦暗、黝黑的色调中去,而是要搞清其背后所代表和寄托的真实含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运用于风光摄影的创作中。

风光摄影中对荒寒意境的表现,必须在引入气势的基础上,在荒寒之中加入“寥廓”,寥廓意味着雄健和雄浑,体现的是空旷、深远、冷清、空虚和宏大之意,将荒寒和寥廓进行“中和”,画面方能有儒的雄健、道的雄浑和禅的韵味。如果只一味追求韵味,片面强调禅的“悟”,画面就会过于阴柔,主题也会过于隐晦,让观众不明所以,失去联想的欲望。这是在表现“禅”意的风景时,值得思考和重视的一个问题。(www.xing528.com)

照片中的韵味之美,即荒寒之意,主要通过淡蓝的影调和山崖上的残雪来体现。坚硬苍劲的山崖为实,体现雄健;苍茫流动的云海为虚,体现雄浑,共同营造出“气势”。画面由近而远,消失在似乎天地相接的苍茫中,是通过视觉之远来达到心灵之远,此谓空间感;山石的陡峭和节奏传递生命,云海的变化和残雪传递生命的运动,此谓时间感;气韵生动、时空合一、下实上虚、虚实相生,形成了画面的“中和”意境——荒寒之中,自有寥廓天地。最终,达到诗意般的移情——江山如此多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