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伊斯兰教信仰与发展

酒泉:伊斯兰教信仰与发展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酒泉是伊斯兰教在中国较早传播的地区之一。当时,酒泉境内一些回回聚居的地方普遍建立了清真寺,作为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这也是伊斯兰教得到酒泉地方官方承认和鼓励的标志。阿克塞哈萨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派。2010年后穆斯林群众已达到50800人,各类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场所77处。

酒泉:伊斯兰教信仰与发展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是阿拉伯音译,字面意思是和平、顺从,宗教层面上是指顺从独一无二的造成物主安拉的宗教。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简称“六大信仰”)。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

酒泉是伊斯兰教在中国较早传播的地区之一。唐太宗时,阿拉伯传教士盖斯、吾艾斯、苑噶斯3人,遵奉圣命,致书唐朝,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在后来的传教过程中,苑噶斯病故于广东,吾艾斯病故于玉门的惠回堡(今玉门市清泉新民堡),随行者当时就地筑坟安葬。贞观九年(635)盖斯亦于返回途中病故于甘肃和新疆交界的星星峡。为了纪念吾艾斯这位伊斯兰先贤,后世穆斯林在玉门惠回堡修建了拱北。吾艾斯拱北在历史上几经沧桑,曾屡建屡毁。在公元1436年至1506年编纂的宋朝地图上就有吾艾斯拱北的记载。明朝编印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也在赤金蒙古卫以东、骟马城东南、嘉峪关以西,标有回回墓。据陕西通志馆印《秦边纪略》载:“嘉峪关西有回回堡大冢。”惠回堡,是古时肃州至瓜州的十八马站之一,曾住有数十户回民。此地的主要建筑除拱北外,还有一座清真寺,一处回民公墓。

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南宋王朝的过程中,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等曾经被组成“西域亲军”,参加了征战。战后,这些人被就地屯居放牧,其中一部分被分驻到肃州、瓜州、沙州等地。这批随军东来的穆斯林绝大部分都不带家眷,定居后与当地居民通婚并繁衍子孙,成为伊斯兰教在当地的传播者。此外,还有大批穆斯林贡使、商人、旅行家、宗教学术人士集聚河西,从事商贸、文化、学术交流。这些来到酒泉的各族穆斯林及其后裔被称为“回回”,属色目人。当时,酒泉境内一些回回聚居的地方普遍建立了清真寺,作为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这也是伊斯兰教得到酒泉地方官方承认和鼓励的标志。由于穆斯林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之社会地位较高,伊斯兰教在肃州、沙州等地的传播、发展比较迅速,并逐渐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明朝建立以后,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儒家伦理道德和封建礼制的同时,对伊斯兰教也较为重视,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及伊斯兰教寺院的修建也就格外开恩,一些大城市有大批伊斯兰教的信教民众,并修建了许多具有伊斯兰教风格的清真寺建筑。这些建筑,一种是内地以木质青砖结构为主而带有传统样式的伊斯兰教建筑,另一种是新疆维吾尔族保留的阿拉伯风格的伊斯兰教建筑。明代的西北地区,成为回族人口聚居的最大区域。酒泉境内的瓜州、沙州、肃州等地区,都有大量的回族人口分布。在这些穆斯林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凝聚与纽带作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并成为这些民族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些新民族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伊斯兰教在酒泉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明嘉靖时,在肃州城东北隅建有清真寺。(www.xing528.com)

清朝乾隆以后,统治者为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逐渐放宽民族宗教政策,使伊斯兰教得到基本的活动条件,并由此逐渐发展起来,形成许多派别,并在组织管理、教育体制和汉文译注等方面都有许多创造性建树。清代中期,甘肃东部和内地的大量回民移居酒泉,因此,穆斯林信教人数在酒泉和敦煌等地也就随之增多,他们大都集中居住在城区,清真寺也多建在城镇。肃州的信教群众多居住在城内东关。伴随着驻军、屯田、移民、宦游和经商流动等形式,回族人口大分散的特征更加明显,伊斯兰教也随着回族的居住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酒泉境内的瓜州、沙州、肃州都有大量的回族人口。清中叶肃州马文禄领导的回民反清斗争被镇压后,伊斯兰教的信仰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酒泉伊斯兰教呈整体衰微趋势。

20世纪30年代,新疆的哈萨克族迁徙到阿克塞。阿克塞哈萨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派。

2010年后穆斯林群众已达到50800人,各类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场所77处。

肃州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在城区的东北隅,清代迁建东关后街,1917年翻建。有大殿1座,南北陪殿2座,宣礼楼1座和阿訇住房、洗礼房等,总面积1417.6平方米。清真寺的大殿建筑面积有50多平方米,系土木砖石结构,殿前有前檐,殿后有金堂,三部分浑然一体。从侧面看,殿脊起伏呈马鞍形,金堂顶上耸立着四角高亭,两侧有雕刻精致木花纹的边门;大殿正门前檐下都装木质雕花门窗,南北两侧墙面用浮雕图案的青砖砌筑而成;殿内矗立8根大圆柱,正梁前后悬挂着雕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和汉字“真一”、“清真无二”、“独一无偶”、“清真为并”、“道寅天房”5块字体苍劲有力的大匾;大殿前是庭院,南北各有5间讲堂,是讲授教义和回民开会商谈事务的地方。庭院东面是山门,上有18米高的宣礼堂盘旋楼梯,木质结构,是斋月上楼观月、决定开斋和封斋时间的地方,平日五时礼拜前,“满拉”(学员)登楼观礼;山门之外有院落,有沐浴净身的水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