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县的打春与周人的迎春——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宁县的打春与周人的迎春——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县举行“打春”郊祭的地点,在今城东九龙河南岸原机械厂一带。到了“立春”之日,各乡民众敲锣打鼓,聚会打春场,州县官员亲自参与并主持“打春”仪式。“打春”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县官手执麻鞭抽打“春牛”。

宁县的打春与周人的迎春——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第三节 宁县的“打春”与周人“迎春”

民国以前,宁县有一个极其隆重的节日叫“打春”,也是唯一由州县官员主持举行的祭祀活动。

何为“打春”?即每年“立春”之日在县城东郊举行的迎春祭祀仪式。宁县举行“打春”郊祭的地点,在今城东九龙河南岸原机械厂一带。“立春”到来之前,人们便早早开始了准备活动。在“打春”场上,用木头做成一个高近二丈,长数丈的牛骨架,再用芦席裱糊牛身,然后装色,就叫“春牛”。又在春牛旁挖一个大土坑,用鸡毛从底下一直贴到坑沿。这个大坑是为验春设置的。到了“立春”之日,各乡民众敲锣打鼓,聚会打春场,州县官员亲自参与并主持“打春”仪式。“打春”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县官手执麻鞭抽打“春牛”。这时香烟缭绕、锣鼓喧天。群众在县官象征性打过“春牛”之后,就手持木棍齐打“春牛”。霎时间,“春牛”散为席片。这时大土坑里的鸡毛就颤悠悠地动起来。鸡毛“无风”而动,预示着春神真地来到了人间。此俗一直保留到民国初才废。《辞海》解释:“春牛:象征农事的土牛。旧时风俗,立春前一日有迎春的仪式,由人扮‘句芒神’,鞭土牛,由地方官行香主礼,叫做‘打春’。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8]由地方官行香主礼迎春,是旧时风俗,宋朝高承《事物记原》中就记有“壬牛”之俗。这个风俗若追溯下去,它缘起于周代的天子迎春仪式。

礼记·月令》:“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9]周天子对迎春如此看重,三日前就斋戒沐浴,立春之日,率领朝臣在东郊迎春,这完全是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政治经济上的需要。他们不但举行迎春仪式,还有迎夏、迎秋、迎冬仪式,更有祭祀宗庙、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丘陵的各种祭祀。原因是天地、日月星辰、四方山林、川台、丘陵“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但是,制定各种祭祀也不是无原则的,什么都祭。“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汤、文王、武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在此族也,不在祀典”[10]。其祭祀的本质是政治经济上的需要。所以,周天子迎春也是为了祈求春神保佑,风雨合时,五谷丰登。(www.xing528.com)

周代天子迎春仪式中,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其形式与宁县的“打春”仪式基本相同,因此说宁县的“打春”仪式是周代旧俗的延续,只是宁县的“打春”有鞭春牛、挖土坑插鸡毛验春的后补内容。其他地方的迎春仪式是人扮“句芒神”鞭春牛,宁县则为县官执鞭,由当地“青天大老爷”扮“句芒神”。“句芒神”鞭春牛《礼记》中无记载,但“盛德在木”已隐含其事。《礼记·月令》之首即言明;“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11]“句芒”是古代传说中的木正、木官,又为木神。在五行配属中,“东方甲乙木”,意即木神句芒主春,故祭祀地点在东郊,以迎春神“句芒”也。周人祭祖有扮演“尸”的做法,给人以活的形象。迎春仪式也会使人扮“句芒神”。至于在后来的流传过程出现象征农事的春牛,也许是郊祭时周人使用“稷牛”的演变。

由于周代祭春与农业生产存在着直接关系,虽然周王朝在历史进程中消亡了,但作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并未因王朝兴替而根本改变,农业生产靠天时仍是主要因素,所以周代所开创的迎春仪式便被各朝各代继承下来。各地官员在其任上,面对的是雨养农业,一般都督促农民按时耕种,保证庄稼丰收,历史上叫“劝农”。范仲淹的《劝农》诗即此精神。在农业经济时代,他们在发展生产上是难有其他作为的,只好依照传统做法,如法炮制,祭春迎春,祈求五谷丰登。“打春”活动结束于民国初年,也完全是政治经济条件变化使然。虽然中华民国建立并未改变农村的经济基础,而作为接受了西方科技知识与现代文明的资产阶级,不能不对愚昧的“打春”遗俗发出挑战,官府废除此俗,知县们起码不当作一种政治行为而倡导介入。因为此祭祀原为官办,官方不办,民也就不办了。若说某地方还有,只能是民间的一种文化活动罢了。一句话,它起源于农业经济,在工业经济日渐兴起时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