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的记忆

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的记忆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海文化的勃兴,和以苏、浙为中心的江南腹地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巨大支撑密不可分。尤其是在进入到上海城市文化语境之后,江南的商业文化更突出代表了江南文化的新的阶段和特点,参与到上海城市文化传统的建构中。这一过程既是江南文化自身发展所必经的一种现代化的阶段,更是尚处在成长之初的上海城市文化传统在吸纳了江南文化的因子之后的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

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的记忆

第二章 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海文化的勃兴,和以苏、浙为中心的江南腹地经济、文化方面的巨大支撑密不可分。已有太多资料可以证明,近代上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从1853年发生小刀会起义开始,就有一些为避战乱之苦的江南富贾们纷纷携资逃往上海,此后的太平天国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每次动荡都会不同程度地迫使大批富裕华人(尤以苏、浙等江南地区为主)避难上海,迁移的人口数量高达百万以上。据统计,从1885年到1910年这25年里,在上海的江苏人口数量增长了4.5倍,浙江人口数量增长了3倍,在人口总体比例上几乎占去了上海总人口的80%以上。[1]随着这些携带资本的商家的移入,江南地区的经济重心也开始从当时的商业中心苏州、杭州移到了上海,来自江南的“苏州帮”、“宁绍帮”的商旅们为近代上海的经济繁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据相关材料显示,20世纪初期上海钱庄业的九大家族中,浙江人占了7家,苏州人占了2家;15位钱庄主要投资人中,浙江10人,江苏3人,安徽1人,上海本地仅1人。[2]除了资金和人力之外,这些江南移民带给上海更重要的是属于江南地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换言之,也就是建基于江南故地的江南文化,也被这些江南精英们一起带入了上海。

与江南移民大规模“入沪”还要更早一些的是,上海已于1843年开始了它作为通商口岸的开埠史,这也就意味着上海这样一个原来的江南属县将接受西方经济势力的大举入侵和洗礼。开埠之后的上海经济发展速度颇为惊人。1855年,在开埠十年之后,上海的对外贸易额已是广州的两倍,[3]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城市。1890年之后,外国工业资本大规模涌入上海,外资工业在上海迅速崛起,更为上海的经济繁盛提供了保障。当然,与西方的商业力量一同进驻上海的还有西方的文化模式、生活模式和诸多的风俗习尚,这在很大程度上塑成了开埠之初的上海城市形态的最初模型。租界的划定,就是上海在开埠之后城市形态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在上海开埠后的十年中,英、美、法等租界相继设立,总面积不超过3000亩,西方外侨人数不过两三百人,但却给上海最初的城市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租界中设立了道路、桥梁排水管道公共厕所、公共垃圾桶等基本的市政建设,[4]定立了基本的城市管理规范,同时大批西方现代城市所具备的城市文化元素,比如洋行、教堂保险公司、书馆、邮政局、公园、咖啡馆、舞场、戏院、跑马场等都在租界得以安置。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海开埠之初,由于租界的存在,西方外侨和华人尚处于华洋各边、泾渭分明的状态,此时租界自身的发展也相对缓滞。随着内地频繁的战乱,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难民(尤以江南地区为主)潮水般涌向上海相对安全的区域——租界,就造成持续的“华洋杂居”的局面。租界在进入了大批华人精英之后(进入上海租界的大多都是携带资本的江南富甲和有着一定学识、希望来上海谋生的青年学生),[5]发展速度开始日新月异。外来资本和本土资本的结合,使得上海变得更像一个“冒险家的乐园”,房地产业和对外贸易业突飞猛进,商业投机气氛浓重,琳琅满目的各色洋货逐渐占据了上海的广大市场,都市的物质氛围初步形成。(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上海的现代化,抑或上海城市文化的崛起,虽然最初是在西方经济文化力量的冲击之下被动形成的产物。但是在这一被动接受的过程中,上海城市迎合这种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制动力也在潜滋暗长,江南的商业力量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由于大量江南资本的进入,夯实了上海的本土经济基础,并很快能够形成和外国工业资本的合力,方才共同成就了上个世纪初上海经济的质的飞跃。值得注意的是,随同江南商业力量而来的还有江南的商业精神带给上海城市文化的潜在影响,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江南商业文化作为江南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级,代表了江南文化步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的新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到上海城市文化语境之后,江南的商业文化更突出代表了江南文化的新的阶段和特点,参与到上海城市文化传统的建构中。本文的兴趣点正在于江南的商业文化,与上海的城市文化产生了怎样的碰撞、交流和互动。这一过程既是江南文化自身发展所必经的一种现代化的阶段,更是尚处在成长之初的上海城市文化传统在吸纳了江南文化的因子之后的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

任何一种文化的建构,都需要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参与。作为城市中最为敏感的一群,海派作家们自然是上海城市文化最好的书写者和传达者。而在这其中,作为有着双重身份背景,即出生于江南,后又入沪并有所成就的海派作家们,对于这两种文化体系相互对接和交融的过程应该有着更为感同身受的体悟。本文试图以清末民初以来的海派作家中有着由江南“入沪”经历的作家为切入点,通过这一群体考察上海城市文化的成长过程中,江南文化尤其是江南商业文化对之发生如何的影响和渗透,并使得上海城市文化传统形成了怎样的特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