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性格及多元文化传统

上海城市性格及多元文化传统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上海的多元文化传统与城市性格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使上海再度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之中,上海是最典型的都市。如此多元、复杂的文化历史传统,使得对上海城市文化传统的定位,很难用一两个单一的概念可以概括,必须仔细研究和分析这些互相对立又彼此渗透的文化要素,才能对上海的多元文化传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真正理解什么是上海的城市文化性格。

上海城市性格及多元文化传统

第一章 上海的多元文化传统与城市性格

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使上海再度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与城市相关:better city,better liv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是美好的城市?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在全球化的今天,所谓的“美好”也愈来愈趋同,愈来愈同质化。然而,世博会的举行,让全世界的城市云集上海,展示的不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美好”,而是“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美好”。好的就是独特的,好的城市就是既具有现代的普遍气质,又具有本土的文化特色。

作为东道主城市的上海,呈现了什么样的“好”给全世界看?一个城市的建设,不仅受到各种硬件设施的制约,同时也受到软环境的制约。这个软环境,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传统与精神性格。

作为城市的上海历史,从1843年开埠算起,至今不过160多年。比较起西安、北京、南京等国内许多大城市,她比较年轻,或者说是一个正当盛年的城市。一个城市,不能太年轻。过于年轻,缺乏阅历,没有历史,也没有文化传统的积累;也不能太古老,过于古老,历史背负太沉重,要创新也难。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了解一千年的中国,要去西安;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要去北京;了解一百年以来的中国,请来上海!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之中,上海是最典型的都市。上海的诞生、崛起与发展,与全球化的历史、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紧密相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高速起飞,上海扮演了龙头的角色。为什么一度停滞不前的上海,只要给她政策和机会,就会迅速崛起,梅开二度,惊艳世界?有一位欧洲的著名评论家,将上海的崛起归结为三个要素:强势政府、国际资本和海派文化。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新崛起,与强势政府的主导、国际资本的涌入密切相关,但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就是海派文化。(www.xing528.com)

那么,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上海的文化传统究竟是什么?海派文化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国画和京戏。在清末民初,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的画,被称为画坛上的海派。而在京戏之中,常春恒、盖叫天周信芳,与传统的京派主流风格不同,更多一些创新,也被称为海派京戏。正因为有北京这个“他者”,上海的国画和京戏才被定位为海派。何谓海派?当年的北平的作家沈从文称之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便成立了我们今天对于海派这个名词的概念”。[1]鲁迅则将京派称为“官的帮闲”,上海则是“商的帮闲”。[2]这是七十多年的一场争论,海派文化从此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事实上,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复杂的各种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和互相渗透的元素。这些多歧性的元素,包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同,外来文化之中,还有西洋文化与东洋文化的区别,而西洋文化之中,又有清教徒文化与拉丁文化的紧张;在上海人的文化性格之中,充满了布尔乔亚(资产阶级)与波希米亚(流浪文人)两种基因的对峙,以至于最后融合成上海独特的“小资”情调;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海既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乡;上海有悠久的知识精英启蒙传统,也有同样源远流长的市民消费文化传统;上海是一座世界主义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崇洋迷外”,但在近代历史之中,又是爱国主义、抵制洋货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市场资本主义历史遗产,又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深厚传统。

如此多元、复杂的文化历史传统,使得对上海城市文化传统的定位,很难用一两个单一的概念可以概括,必须仔细研究和分析这些互相对立又彼此渗透的文化要素,才能对上海的多元文化传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真正理解什么是上海的城市文化性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