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陇史地考述:宋代城寨遗址调查

河陇史地考述:宋代城寨遗址调查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陇山左右宋代城寨遗址调查北宋在西北设置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后来加上熙河五个大防区,即陕西沿边五路。在1984年5—6月中旬,我乘调查陇上秦长城之便,一并调查了陇山左右定西、通渭、静宁、西吉、固原、彭阳、镇原、环县8个县境内的一部分北宋城寨遗址,有的是踏勘,有的是访问,摸清了几十个。现将调查所得,如实记录,和史书记载相印证。在定西县调查的安西城、平西寨等,已写入《李宪取兰会及相关城寨遗址考》不再重复。

河陇史地考述:宋代城寨遗址调查

陇山左右宋代城寨遗址调查

北宋在西北设置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后来加上熙河五个大防区,即陕西沿边五路。在此五路设置的城寨要塞不下200余处。在1984年5—6月中旬,我乘调查陇上秦长城之便,一并调查了陇山左右定西、通渭静宁、西吉(在陇山之右)、固原、彭阳、镇原、环县8个县境内的一部分北宋城寨遗址,有的是踏勘,有的是访问,摸清了几十个。现将调查所得,如实记录,和史书记载相印证。在定西县调查的安西城、平西寨等,已写入《李宪取兰会及相关城寨遗址考》不再重复。这里就先从通渭说起。

1984年5月14日由定西到达通渭调查。960年,宋朝开国,西部边疆只达秦州夕阳镇(今新阳镇),没过渭河。宋朝以秦州为据点,沿渭水逐渐向西开拓。建隆二年(961年),置伏羌寨(今甘谷城),熙宁三年升为伏羌城。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筑安远寨(现名安远镇,1949年前属通渭)。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宋朝力量进至渭州(今陇西县),以渭州地置古渭寨。

宋朝在沿渭水西进的同时,循渭河支流散渡河和葫芦河向西另开辟了一条军事路线,通向古渭。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置鸡川寨。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筑大甘谷口寨,十二月置通渭寨,通渭之名始此。此三寨都在通渭县境,是我们调查的重点。后两个寨是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所筑。为什么筑城?还须把史实弄清。

据《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82治平四年七月,宋青涧城守将种谔擅自出兵夺取了夏人的绥州(今陕西绥德),宋神宗恐夏人大举犯边,于是年十一月命元老重臣韩琦判永兴军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主持西边军政。琦于十二月到任,措置防务。熙宁元年,给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下了一道檄文,命他筑大甘谷寨(原名筚篥城)。文广受命后,“即饬诸将,声言城喷珠寨,率兵至其处,日已暮,乃急趋筚篥,屯列既定,迟明,虏骑(西夏兵)大至,知不可犯而去”。七月乙亥名新筑大甘谷口寨曰甘谷城。韩琦又牒秦凤路于擦珠谷筑一大堡。年底堡成,朝廷特赐名曰通渭。通渭者,通向古渭州之谓也。这是通渭县得名的由来。当韩琦请筑筚篥、通渭等寨时,枢密院不同意,琦派人驰奏,明言筑寨是为了“连接古渭”,他说“在西陲谙知边事者,皆言城筚篥则可通鸡川、古渭,通成外御之势,隔绝西人并吞古渭一带诸番”(《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而通渭旧县志则说通渭得名,是由于流经城南的那条牛谷水通向渭河之故,这是望文生义。渭河的每条支流都通向渭河,难道都可称通渭吗?下面谈调查的具体情况。

1984年5月18日,我与李并成、通渭县志办公室的田应龙、刘尚贤、县文化馆的何钰等几位同志一同踏勘了通渭寨古城遗址。城在县西80里什川乡的八里湾李家坪,是个三角城,很像个等边三角形,坐北向南,顺着山坡筑成,北高南低,高差在20米左右。北城角即三角形顶端筑成的一个圆墩台,现仍高18米,很像近代碉堡,是重点防守之处,外面挖有三道壕堑,每道壕宽、深各达10米,第一道壕距第二道壕为118米,第二道壕距第三道壕68米,第三道壕距城根18米,这是在三角形顶端城外测量的数据,第一、二道壕堑至城中腰处并在一起,现已被山洪冲刷成深20米的山沟。城墙一般厚度为1.0~14米,南北两面城墙各长662米,在中腰部顺南北交通线开南北两门,有瓮城门,南城墙即三角形底部长378米,紧临古城沟,沟深40米,城墙已被冲破一段,塌陷成深10米以上的两个深坑。这条古城沟,即宋代所称的擦珠谷,常年有流水,流量很小,发源于什川乡齐家山,向东南流,是散渡河一条支流。通渭寨与大甘谷口寨相距80华里。

城内现住有七八户农民,住宅外全是农田,宋代陶瓷瓦片遍地,有典型的外缘为篮纹、内侧为雨点纹的宋代陶器片,耀州窑(今陕西铜川境内)烧制的豆绿色和黑色瓷器碎片,无宋以前遗物,证明是宋城遗址无疑。

通渭寨在熙宁元年筑成以后,属秦州。熙宁五年(1072年),宋将王韶开拓熙河成功,建置熙河路,升古渭为通远军,通渭寨改属通远军,下辖七麻堡,现七麻堡地名仍存。徽宗崇宁三年通远军升为巩州。五年通渭升为县。(详《通渭县建制沿革考》)

5月19日踏勘鸡川古城遗址。城在今通渭县城东50华里吉川乡的牛家店附近。也是个三角城,其形状与通渭寨同,方向是西北偏向东南。三角城顶端在西北面半山坡,外面亦挖有三重壕堑,间距各40米。城墙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80米。墙残高10米左右,南墙紧临显亲河,被水冲刷,已多残损。城内无居民,全为农田,此城比通渭寨略大,金朝在此置鸡川县。在城址捡到的宋代陶瓷片除与通渭寨相同者外,还捡到兔毫盏瓷片,极细致美观。

据《元丰九域志》卷3秦凤路秦州条记载,鸡川为秦州七寨之一,“庆历五年置陇城(今秦安陇城镇)。治平四年置鸡川”。从鸡川寨南流过的那条显亲河是葫芦河的一条支流,鸡川寨则是宋朝沿葫芦河通向古渭的一个据点。

5月20日准备去踏勘大甘谷口寨,因大雨,必经的散渡河一个峡谷不能通行,未果。这个古城遗址,在通渭襄南镇(又名马家店)南虎狼沟与牛谷河的汇合处,这两条水汇合后才叫散渡河。古城,是杨文广筑的。当地一村杨姓人家相传是杨家将的后代。这个传说是有根据的,据史实推测,杨文广的嫡系子孙恐不一定留在这里,可能是杨文广帐下的亲兵以主帅的姓氏为姓氏,留守在这里,传下的子孙后代吧。今人往往把现在的甘谷城和原来的甘谷城混为一谈。其实,《元丰九域志》卷3记载得很分明。宋朝秦州辖伏羌、甘谷二城:“建隆二年置伏羌寨。熙宁元年置甘谷城,三年以伏羌寨为城。”伏羌在“州西九十里”,即现在的甘谷县城。甘谷城在州西北180里,即杨文广筑的大甘谷口寨,当年即升为甘谷城,与伏羌城并列。金朝设置伏羌、甘谷二县,并隶秦州。现在的甘谷县是民国以后才由伏羌县更名的。

1984年5月21日,我们由通渭到达静宁。静宁县位于大陇山西侧,葫芦河上游,是甘肃东部的一个要地。秦时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在其地置阿阳(中、北部)、成纪(南部)两县,属天水郡。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成纪县地被吐蕃占领。宋初,其地属渭州(今平凉),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泾原路铃辖曹玮于陇山外陇竿川(亦称笼竿)筑陇干城,募弓箭手(民兵武装)居之。“请自陇山以东,循古长城堑以为限”,“且言异时秦渭有警,此必争之地”[1]。曹玮所筑陇干城,在今隆德县城东10铺的峰台镇,地当六盘山主峰西侧,现兰西公路即从这里翻越六盘山。过山即到和尚铺,唐代六盘关就在东面的山脚下。由和尚铺再往西10里泾河上游两源交汇处即瓦亭寨。曹玮当年在这里筑陇干城,是扼形势之要。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从泾源路安抚使王尧臣议,以六盘山外“笼竿、羊牧隆城、静边、得胜四寨”建为军,名“德顺”[2],治陇干城。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德顺军移至外底堡。我们在静宁调查的就是德顺军下辖的寨、堡。

5月25日,县上给了一辆吉普车,调查了威戎堡、章川堡、静边寨、治平寨等寨、堡遗址。这些地方现在都是乡镇居民点,有公路相通。

我们先驱车至县南50里之威戎堡,现为威戎乡所在地,地当葫芦河与甘渭子河交汇处,故城只留下一段墙垣,其上清朝筑有党家堡子,把原来城墙挖没有了。但出土有宋代豆绿色、黄绿色小碟碗(县文化馆有保存完整的),我们也捡到这些瓷器的残片,证明它是威戎堡无疑。由威戎向东循甘渭子河走30里至古城公社。古城遗址在甘渭子河和它的支流西凡沟交汇处,城址略呈梯形,经测量,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30米(步行踏勘,数字不太准确),城内靠东墙有居民村落。城垣内外均有大量的宋代陶瓷片,有内缘为雨点纹、外缘为篮纹的典型宋陶器片及豆绿色、青绿色宋瓷器片,还有少量影青瓷片,无宋以前遗物,证明是宋代城堡。静宁县同志把它定为章川堡(论断详后)。由此回程再经威戎向西南至治平乡,在该乡刘河村东南l里两水交汇处有一古城遗址。这里既是汉成纪县治所在,又是宋治平寨故城。现地图上标名南河(葫芦河支流)的即古成纪水。城址基本上是个四方形,东西长520米,南面城墙已被水冲毁。此城出土有大量汉代文物,如有“长乐未央”的汉瓦当、铜釜、漆盘、耳杯等(均保存在县文化馆)。我们也捡到了宋代豆绿色、黑色瓷片及影青瓷片,证明宋代治平寨就筑在汉成纪县城的遗址上。据《元丰九域志》:治平寨,英宗治平四年置。考察完治平寨,再回程经威戎向北走30里至红土咀(又名鲍家嘴头),地当高界河、甘沟河汇入葫芦河交叉点的南岸,有一古城遗址。此城三面依河,北面靠山。靠山一面因山体滑坡,滑体壅入城内,将城墙推倒,现基本无城垣,但在滑体剖面上,我们捡到很多汉代细绳纹瓦片,宋代豆绿色瓷片、黑瓷片和影青瓷器片。城南面既有汉墓群,也有宋代墓葬。地扼三水交汇处,是个要地。不知汉代在此筑有何城,待考。静宁县同志定为宋代靖边寨。还有一个同家堡,现在叫屯江堡,在威戎西25里处甘沟河边上,我们未能去考察。总计在静宁县调查了4个宋代寨、堡遗址。据《宋史·地理志三》德顺军所辖威戎堡记载:“东至章川堡三十里,西至同家堡二十五里,南至治平寨四十里,北至静边寨三十里。”我们以威戎为定点,以所记距离在地图上按比例尺量算,这4个寨、堡的方向、距离均与《宋史·地理志》符合,与我们勘察距离也一致。但据《元丰九域志》卷3的记载,德顺军辖城一:水洛城,即现在庄浪县城;寨五:静边寨在军西70里,得胜寨在军西北80里,隆德寨在军西60里,通边寨在军西南55里,治平寨在军西140里。元丰时德顺军治陇干,若以陇干为定点,按所记里数量算,则静边寨恰在静宁西凡沟古城,即静宁县地名普查时定为章川堡的地方,章川则更在其南庄浪县境内了。现行《中国历史地图集》就是这样定的。究竟孰是,在无旁证足以推翻《宋史·地理志》记载的情况下,我们赞同静宁县同志的看法。因为经过我们的调查,寨、堡遗址方位、距离均与《宋史·地理志》记载符合。

通边寨在今隆德县正南庄浪县境水洛河与一支流交汇处,地名仍叫通边,无问题。得胜、隆德、怀远等寨在今西吉县境。西吉是原由隆德县分置的一个县,属宁夏固原,位置在静宁正北。5月27日由静宁出发,公路沿葫芦河北上,经西吉县兴隆镇至将台镇下车,住进一家农民开的小店中。因为我们主要是调查秦长城,连带调查宋代城堡,而秦长城就由将台经过,所以未去隆德县城。在离开静宁时,县文化馆的同志认为隆德寨(羊牧隆城)在西吉县兴隆镇西北面的火家集,得胜寨就在将台镇。我们就勘察了这两个地方。据《宋史·地理志》,德顺军还辖有怀远寨,其城址在今西吉县东40里处的偏城乡,与该乡镇隔水相望,在一条小河的东岸,城址为不规则的六角形。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标得很清楚,东距固原城50里。火家集古城遗址在今西吉县将台镇南22里葫芦河西岸,依山傍水,葫芦河支流滥泥河流经城西面,至南2里处汇入葫芦河,城在两河交汇处,东南距现在的兴隆镇5里,城为四方形,南北长450米,东西330米,东城墙已被河水冲毁,成为距河床深20米的崖岸。城墙残高10~15米,北门及瓮城尚存,西、南墙各有五个马面。城内到处可以捡到宋代陶、瓷片,无以前遗物,为宋代城堡无疑。

将台,当地农民传说是杨家将的点将台。杨文广确曾在德顺军、镇戎军任过知州(据《宋史》本传),到过这里是可能的。现为乡镇所在地。该镇位于葫芦河与马莲河交汇处,北面依山。秦长城由西南来,至此转弯折向东,沿马莲川至张易堡,越六盘山山口达固原城北。在将台南2里处有一很大秦汉故城遗址,经踏勘,东西780米,南北670米,方形。城墙残高5米,遍地都有秦汉瓦片,农民种地捡出堆在墙外的成堆。我们捡到一块完好的秦瓦当及回纹铺地砖一小块,无秦、汉以后遗物,证明是秦、汉古城,在史册中查不到是何城。但由此可知将台是历史上一个要地。现将台镇留存的是1949年前一个地主堡寨,城墙高达20米。访问当地群众,原来确有一个古城址,地主的寨子就筑在古城址上,把原来的城墙毁了(或包筑在内)。我们也在周围捡到了宋瓷片,说明原为宋城遗址。静宁文化馆的同志认为是德顺军所辖德胜寨。据《元丰九域志》:天禧五年(1021年)置羊牧隆城,庆历三年改为隆德寨,在军西60里。天圣六年(1028年)置德胜寨,在军西80里。按此里数量算,今将台与火家集古城址的距离与方向、位置均符合。另据《宋史·曹玮传》,他在筑陇干城之前曾向朝廷建议:“请自陇山以东,循古长城堑以为限。”即沿着古长城以为防线。而秦长城正在将台经过,也是一个有力的旁证。但现行《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德胜寨定在西吉县城东12里的夏寨,距陇干城远在百里之外,隆德寨定在硝河乡半个城,远在80里外,都超过了里数,但这两个地方现均为乡镇所在地,也都在葫芦河傍。固原县志办公室的同志们也持后一说法。我们因故未能去这两个地方,不好轻易下结论。但若根据历史事件来考察,循任福好水川之役的进军路线去寻找,则羊牧隆城显然不在硝河乡半个城,而在兴隆镇的火家集。(www.xing528.com)

据《长编》卷130和《宋史·韩琦传》、《任福传》,仁宗庆历元年(1041)二月,西夏元昊以10万之众入寇镇戎、犯山外(六盘山以西),还谋寇渭州(今平凉),陕西安抚、招讨副使韩琦急趋镇戎城,尽出其兵万余人,命部将任福率领,并将兵自怀远城趋德胜寨至羊牧隆城,出敌之后,扼险设伏,断其归路以邀击之,戒勿深入。任福等行军路线是出镇戎军城向西南,至怀远城(今西吉县偏城镇),与敌前哨接战,打了一个小胜仗,实则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向南追击,经德胜寨至羊牧隆城以西之好水川,副将泾原铃辖朱观、都监武英屯龙洛川,隔山相距5里。元昊大军则在羊牧隆城西5里处结阵以抗官军,在宋军宿营地周围设伏。宋军被分割包围,任福、武英等皆战死,军士死者6000人。骁将王珪自羊牧隆城以屯兵4500人来援,亦战死。唯朱观以余兵1000余人奋力抵抗才得免死。此役关键的地点是好水川。确定战地,则有关地名全都清楚。按好水,即人能饮用、能灌溉农田的甜水。由六盘山发源,平行向西流的好水有三条:由北向南数,第一条是马莲河,在西吉将台镇汇入葫芦河;第二条(向南距15里)是什字路河,在西吉兴隆镇汇入葫芦河;第三条(向南距30里),即现在渝河,它发源于六盘山,向西流经今峰台镇(即宋代的陇干城)、隆德县城,至静宁县城南汇入葫芦河。究竟那一条是好水川,过去说法不一,有人把南面的这一条指为好水川,其实这正是宋代的陇干(亦称笼竿)川,因为陇干城就在它的旁边。70年代初在什字路河上游南面一条源流旁的观音店(亦称观庄)李家嘴村发现了任福墓,尸体披甲戴盔,其所佩箭袋、所用四刃铁锏均在,可见是战死后就地掩埋。此一发现,证明好水川即今什字路河。《宋史》本传所载任福驻军的地点即在今观音店。朱观、武英驻军的龙洛川即什字路河北面一条支流,具体地点在今大庄乡(亦称马家大庄)南。薄暮驻军“约翌日会兵川口”的川口,即两源交汇处,今什字路乡镇所在地。据《长编》所载,“距扬博隆城(即羊牧隆城)五里,结阵以抗官军”的元昊的大营,则在今兴隆镇以西什字路河即将汇入葫芦河的川口。如此则可断定羊牧隆城即今兴隆镇西北面的火家集古城,而非硝河乡的半个城。当任福战死后,宋将王珪率羊牧隆城屯军来援朱观、武英,相距则在50里之内,而半个城远在战地西北70里之外,与元昊驻军相距5里及王珪来援等实况均对不上号。羊牧隆城既定,则德胜寨如果不是今日的将台,则可能是硝河半个城,不会远在更北面的夏寨。因为怀远城、羊牧隆城及好水川战地、元昊主力所在的四个地点既已肯定,而任福是由怀远(今偏城)向西南追击的。这就是我们调查所得与历史事件相印证的结果。

5月29日上午7时,由将台乘班车赴固原。沿马莲川东走,过张易镇折向东北,穿越六盘山山口,9时半即达固原城。

固原历来为重镇,秦属北地郡,汉为安定郡治高平县地。唐为原州州治平高县。宝应二年后原州移治临泾,把这里叫做故原州(明以后改称固原)。宋为镇戎军。镇戎军是北宋和西夏对垒的前沿,寨堡林立。据《元丰九域志》:领彭阳一城,东山、乾兴、天圣、三川、高平、定川、熙宁七寨,开远张义二堡。元丰以后,继续增设,据《宋史·地理志》,迄北宋之末多了18个城堡。

6月30日,与马秉忠、谢东等同志坐车前往七营、石门关一带调查。沿银川至平凉公路向北走15华里,即到秦长城遗址保存最完好之处。看完长城,向北至头营正东1公里处,即为宋代熙宁寨(现名胡大堡),神宗熙宁元年置。经步量,城址长、宽400米,残高5米,有成堆的宋代陶、瓷片堆在城墙内外,是可靠的物证。由此向北至七营正北面的北嘴子,有一大古城址,有人认为是唐代萧关县城,经踏勘,城垣东西长574米,南北643米,为方形,但在城址捡到的遗物是明代陶瓷、砖瓦。城正中为衙署,白底蓝花纹瓷片成堆,好像是遭到一次有意的破坏。捡到一个瓷碗底,有“大明成化年制”5字,这是铁证。未找到唐代遗物,证明此城为明代镇戎千户所,非唐代萧关县。

由七营回至三营,向正西经黄铎堡,走23里至寺沟石窟,当地称须弥山。石窟有明成化十二年碑,碑文载“唐名为石门镇景云寺,今敕赐为圆光寺”。知道这里是唐代的石门关。回程察看宋代的两个寨堡:一为石门堡,一为平夏城。石门堡在今黄铎堡以西18里处,现名羊圈堡,在公路傍,来不及测量,捡了宋代豆绿瓷片、青色瓷片为证。再回到黄铎堡,此地即为平夏城。城址相当大,因天晚来不及测量。城址内有大量的宋代陶、瓷片。据《宋史·地理志》:哲宗绍圣四年在此建筑平夏城,徽宗大观二年“展城作军,名曰怀德”,“与西安州(在今海原县)、镇戎军互为声援应接”。察看完平夏城,回至固原招待所时,已是晚9时半了,此行收获颇大。

6月2日,至彭阳城调查。彭阳原为固原县的一个乡,刚分出成立彭阳县。此地在隋朝设过长城都,唐为百泉县,位置在茹河上游与其北面支流小河川交汇处,宋代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建置东山寨,是镇戎军所辖七寨中最早建置的一个。城址背靠西山,东临茹河,也是一个依山建筑的三角城,与前面所述鸡川、通渭等寨相似。在城内捡到宋代陶、瓷片甚多。茹河即汉代朝那水。由彭阳城向西走32里,在两源交汇处的北岸有一很大的方形古城(现在叫古城乡),即汉代朝那县城。由此再向西30里,属固原开城乡的东海子,即朝那湫。1979年8月,古城乡农民掘得一汉鼎,腹部刻有“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的铭文。按:第廿九,即汉武帝即位第廿九年;五年,即元鼎五年。谢东同志有专文考证。此鼎的出土证明古城乡的古城,即汉朝那县城,可澄清以往把朝那城定在南面很远的泾源县境内的说法。

宋乾兴寨,真宗乾兴元年置,在固原城东北90里。天圣寨,天圣元年置,在县东北关堡台。三川寨,在县西北彭堡乡隔城子。这些城寨遗址,十万分之一的分县图上均标出。有人将三川寨与三川口混为一谈。三川口在延州(今延安),仁宗康定元年正月,西夏元昊以大兵犯延州,宋将刘平、石元孙由环庆路率万人倍道增援,被敌人用围城打援之计,以十倍兵力包围在三川口,全军覆没。同年九月,西夏兵进犯三川寨,镇戎军西路都巡检杨保吉战死,泾州驻泊都监王珪将3000骑自瓦亭寨北上驰援,乘暮搏战,以铁鞭连击杀敌骁将两员,因坐马中箭而引退[3]。此役宋军没有失利。史实与地点均为两码事。

高平寨在固原县北30里头营清水河右岸,庆历二年置,城址尚存。定川寨,庆历二年置,可能在固原城北乔洼西北的石河堡。庆历二年闰九月,元昊围宋将葛怀敏于定川寨,“怀敏骤马东南驰二里许,至长城壕。路已断,贼周围之”,与同行诸将皆遇害,余军9400余人、马600余匹悉陷没[4]。乔洼遗址恰在固原城北距秦长城2里处。有人把定川寨定在固原城北40里之杨郎,非是。开远堡即今固原南32里处之开城镇。镇戎军所属七寨二堡全部搞清。

6月3日,由固原乘班车至庆阳西峰镇,4日由西峰转往镇原县。镇原为宋代原州,辖临泾、彭阳二县,新城、柳泉二镇,西壕、开边、平安、绥宁、静安五寨(《元丰九域志》)。临泾,即现在的镇原县城。彭阳县即现在县城以东50多里的彭阳乡,与镇戎军所属彭阳城同名。新城镇,即现在县南新城乡,这些城镇地名、位置均仍旧。6月6日,与县民政局局长段生学、县志办公室慕思恭二同志一起调查了另外的三个寨。由县城出发循茹河向西北走25里即到开边乡。开边寨遗址就在距乡镇1里处茹河傍,是个长方形城,当地群众又叫万城子,有公路在城址中间穿过,捡到典型的宋代篮纹、雨点纹陶片及豆绿瓷片,为宋开边古城无疑。由此再向西北经武沟乡至孟家原查看了秦长城。回程走另一条公路至三岔乡上堡子村察看了柳泉镇,当地农民叫柳州城,传说为杨家将把守的柳州。靠此传说得知为柳泉镇在州西北70里,下领一堡为耳朵城。镇城遗址依山傍水,很雄伟,三角形,北半城筑在半山上,坡度很大,不好步测,捡了宋豆绿瓷片以为证。所领的耳朵城堡在西北相距45里的固原王洼乡境内马圈台南1里处,现在仍叫耳朵城,十万分之一的分县图上标的很清楚,城址像人的左耳朵,上小下大,以形状而得名。由柳泉镇驱车向东南行,至县城正北40余里处即为西壕寨遗址,现仍叫西壕,位置在孟坝原上公路傍,城址西壕深达20米,是利用自然深沟为壕堑,其得名由此。在镇原只察看了这三个城寨遗址。平安寨在州西80里,当在固原彭阳县境内,未详何地。绥宁寨在州西北130里,在固原所属彭阳县孟原乡镇附近。靖安寨在西北160里,据说在固原草庙乡镇附近,不敢轻易肯定,留以待查。

6月7日,由镇原乘班车再至西峰镇,8日转往环县。公路经庆阳县城沿环江北上,过马岭镇,即宋代环州所辖马岭镇,地名仍旧。再北上至曲子镇,即宋代方渠镇,停车休息察看。现乡镇南叫双城的地方,即遗址所在。再向北6里,合道川水自西来会。沿合道川西走50里即为合道镇,地名、水名均仍旧。再向北25里至木钵镇,即宋代的木波镇。古城遗址在环江与其支流安山川交汇处。城为长方形,公路在城西通过。由此再向北走30里即达环县。到环县后与县志办公室联系,踏勘了县西北2里环江西岸城子岗的秦长城。在环县正北沿环江再向北去,在二十里铺与三十里铺中间的环江右岸有一城址,即宋代的乌仑寨,现名乌仑城子。由此再向北走12里,地当环江与其支流玄城沟交汇处,即宋代的肃远寨。由此再向北走12里,地当环江上源西川与东川两流交汇处,即为宋代的洪德寨,地名仍旧,现为乡镇所在。西川,即宋代的白马川;东川,即宋代归德川。由洪德寨沿白马川向西北至今甜水堡的河谷,即宋代所称的青岗峡,是由环州至灵武的大道。据曾公亮等所编《武经总要》卷18上:“洪德寨西北路即旧口入灵武大路,号青岗峡。东至盐州路号归德川。”现在沿两条川都有公路通宁夏,沿西川(白马川)一条为银川市至西安的主要公路干线。此次调查至环县为止。

【注释】

[1]见《后汉书·西羌传》、《史记·匈奴列传》。

[2]《宋史·曹玮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大中祥符四年九月丁丑条。

[3]《长编》卷139,王尧臣奏。

[4]均见《长编》康定元年纪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