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城寨遗址调查记-河陇史地考述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城寨遗址调查记-河陇史地考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城寨遗址调查记1987年7月,应甘肃省文史馆副馆长、省政协委员张思温先生之邀,赴临夏回族自治州作历史地理考察。同行者4人,27日出发,经康乐、广河、积石山、永靖等4县,主要调查古城遗址。下午2时到达,稍事休息,即赴景古城勘查。看完辛墓,即到县城北3公里处当地群众称康王城的遗址调查。方位、距离均与现阿力麻土乡之古城址合。7月31日在临夏市区调查。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城寨遗址调查记-河陇史地考述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城寨遗址调查记

1987年7月,应甘肃省文史馆副馆长、省政协委员张思温先生(临夏市人)之邀,赴临夏回族自治州作历史地理考察。同行者4人,27日出发,经康乐、广河、积石山、永靖等4县,主要调查古城遗址。8月5日结束,为时共10天。我负责考古方面的工作,同行者推我起草调查报告,遂整理成此文。

7月27日,我们从兰州出发,按预定计划先赴康乐县。下午2时到达,稍事休息,即赴景古城勘查。景古城位于康乐县城正南30公里处,有新旧两城,我们主要踏勘了旧城。城址在倒流河与其支流杨家河交汇处的高阶地上。此城控扼南去临潭(洮州),北达临洮及临夏的要冲。经测量,城址南北约380米,东西约150米,城墙大部已毁,惟南墙基本保存,高5米上下。板筑清晰,每板厚度8~10厘米不等。城有南北2门,北门有瓮城,瓮城门外相距100米的高地上有一大墩台,是城防的制高点(是宋城的特点)。城内现无居民,垦为农田,在田埂间捡到不少雨点纹宋代陶器残片。旧城西北1里处又有一城,现为农村聚落,城墙有马面,显系后代重修。按:景古之名,始于金朝。《金史·地理志下》记载临洮属下有“城一,景骨”。元明以后,因为是古城,遂将“景骨”改称“景古”。新近编成的《康乐县地名资料汇编》将此城定为北周水池县,理由是在它南面的庙花山有1天池(现名常爷池,属临潭县),水池县即因此池水而得名。经笔者查阅资料,水池县始建于北魏,北周因之。《魏书·地形志下》:洪和郡“领水池县,真君四年置郡,后改(县)”。《周书》无《地理志》,今人王仲荦著有《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年),考证甚详,将水池县定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洮水西岸”(见该书上册第187页)。按:流经景古城东的倒流河,在其东南约15华里处汇入洮河,古城位置恰在今临洮县西南洮水西岸,当为北周水池县无疑。又有宋代陶器遗存,可证宋时此处已为堡寨。

据清人马冠群《甘肃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七册,杭州古籍书店出版)有“叠兰城在州(指河州)南,前凉时置。晋义熙七年(411年),乞伏乾归徙羌众于叠兰,以兄子阿柴为兴国太守,镇之是也”的记载,推想景古城可能是前凉、西秦的叠兰城。经笔者查证,马冠群的说法源出《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五月纪事。胡三省注云:“叠兰城在大夏西南,嵻img102东北”。而汉大夏城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详后),它的西南方在今和政县境内,景古则远在东南100里之外,方位不合,马说未必可靠。

7月28日上午,至该县辛家集所属之范家坪观看辛武贤之墓。墓已被破坏,新做的水泥墓标也被人掀歪了。辛武贤为西汉昭、宣时人,与名将赵充国同时,事迹见《汉书·赵充国传》。据县志办公室同志讲,确系汉墓,附近还有其他汉墓可资旁证。辛武贤,狄道人。现康乐县原为狄道县之一部分。辛家集有很多辛姓人家,口碑相传,是辛武贤后裔,有一定的依据。看完辛墓,即到县城北3公里处当地群众称康王城的遗址调查。城址位于苏集河北岸,城墙大部保存,城内无居民,现为农田。在旧址捡到大量汉瓦片及内沿为雨点纹、外沿为竹篮纹的宋代陶片,还捡到一小块宋影清瓷片。此城址为宋代康乐寨无疑。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神宗熙宁六年王韶领兵过洮河,取康乐城,经刘家川堡,连下阿讷木藏城、香子城,进拔河州。五月丙午“诏名熙河路阿讷木藏城为定羌城,香子城为宁河寨,康乐城为康乐寨,刘家川堡为当川堡,并隶河州”。康乐、当川地名今仍旧,定羌城即今广河县城,宁河寨即今和政县城,群众所称康王城即宋康乐寨(今康乐县城为清朝所筑)。但此遗址既有汉代瓦片遗存,说明汉代已建为城寨。但查不到相应的记载,不知为何城,待考。

当天下午2时由康乐赴广河,途经刘家乡时,顺道考查了当川堡,城墙已被拆除,看不到遗迹了。下午4时到达广河县,稍事休息,即去查看旧城址。城在广通河与其支流瓦房河交汇处,一半筑在南面高数米的原面上,一半在河谷平地,低平处为街道、居民区。城墙已拆除,西面挂在半山坡的城墙犹存,在墙根捡到宋代翻口沿的陶器片,可证明为宋代的定羌城无疑。

7月29日上午,考察汉大夏城遗址,城在广河县城西10华里外,广通河北岸的阿力麻土乡,当地名之曰古城刘家村。城内有居民。现有几段城墙保存,经步量,城址东西南北各500米,为一大方城,城东有寺沟河,顺着一米高的河岸踏勘,数百米间均有大量汉瓦片遗存,是沟水冲刷城址而露出地面的。《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陇西郡下均记载有大夏县。按:今广通河即《水经注》所载的大夏川水;今流经临夏市的大夏河,是《水经注》所称的漓水。自《大明一统志》记载错误以后,一直错到清末,清末河州邓隆《漓水大夏水考》,才予以驳正;对大夏城址亦有考证(遗稿存张思温先生处,亦见《导河县志》)。据《水经注》卷一《河水》:“洮水右合二水,左会大夏川水。……《十三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纽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又东北径大夏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顺夏。”《元和郡县图志》载:“大夏水径大夏县南,去县十步。又大夏县西北至河州七十里。”方位、距离均与现阿力麻土乡之古城址合。现有大量汉瓦片出土,可证此城址为汉大夏县城无疑。

下午2时,由广河赴临夏市,至篙支沟口时停车瞭望广通河北岸之阶地,前凉金剑城当在此。按:金剑城,即《水经注》所称去大夏县西40里之金纽城,又名金柳城。邓隆先生依据《太平寰宇记》考证,城当在今湫池沟口之旧宁河堡,均在广通河之北。笔者按:金柳城即金纽城,因音近而讹;今篙支沟即漱池沟之讹,金纽城址在此处广通河北岸,当不误。由蒿支沟翻越南阳坡,进入牛精河谷(现称牛脊河)。在张家沟入牛精河的交汇处有古城址,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当为宋代的东谷堡。(www.xing528.com)

7月31日在临夏市区调查。因市区的发展,原来的城墙均被拆除。张思温先生生长临夏,耳闻目睹,知之甚详,由他作向导,边走边谈:唐代的河州城,在今临夏市东郊,后为农田、民房、飞机场(已废弃)及临夏师范所占,早夷为平地。白塔寺(即宝觉寺)在城北门之外。20世纪20年代尚可见东边一段墙基,后为临夏师范建校时削平。60年代残余城墙的夯土层在校内仍可辨认。旧有“古城尕庙”,即建在校外墙基上。此庙“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重建为二郎庙。以北为后古城村,60年代翻地时挖出大砖很多。元代河州城在今临夏市北郊,紧靠北原。明代河州城,据《河州志·城池堡寨》记载,为洪武十年(1377年)指挥使徐景截元城之半,向南1里展筑而成。城中谯楼(1957年拆除),即元城南门。元北城残垣断壁,至50年代修营房时才拆除。清代河州城因明城之旧,至民国时仍补修,沿用至1949年以后,60年代陆续拆除。现临夏州政府地即原来的州城区。7月31日由临夏市出发,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积石山县)调查积石关、黄河渡口及有关古城遗址。向西经红台、营滩、img103藏、居集等乡镇,11时抵达县府吹麻滩。小积石山环绕该县西边(与青海交界),主峰雷积山高达4218米,遥望群峰插天,山间林木苍翠,现有孟达自然保护区,林壑间有朵朵白云腾起,与晴岚山色交相辉映,既雄伟又秀丽。观此景,心胸为之洞开。休息打尖之后,于下午2时赴大河家。下午4时到达,立即查看了黄河渡口,因正在修桥,过往仍用船渡,此渡口为黄河重要渡口之一,当是古临津渡。《隋书·炀帝纪》及《通鉴》大业五年五月己巳条有关炀帝出巡河西过临津关纪事云:车驾巡河右,次狄道,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今青海乐都)等语,当由此渡河。

8月1日早晨7时,考察积石关。关城在大河家西偏南10华里处的黄河岸边,此关为明代所筑,现叫关门,紧临积石峡口,为甘、青两省分界处。穿过峡中往西,即到青海循化,现有公路相通。就在公路穿过关口的两旁,现留有两段城墙。在城墙的断面上,露出汉瓦片及残瓦当各一块,显系明代筑城时夯在板层中的。关城外原有禹王庙,已毁。遗址上残留汉瓦片甚多。《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水经注》卷二载:“河水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即指此处。由记载及捡到的汉瓦片,可证明汉代在此建有关塞。积石峡,为汉代通湟中的通道之一。察看完积石关,即到大河家西南5华里处的长宁驿古遗址调查。古城位于最高一级台地上,现有村名康吊(亦称康李家)。经步量,城南北长500米,中间有一道墙,隔为内外二城。东西100米。城西l里处现名大墩庄的地方,原有大墩台,当为汉代烽墩。在康吊村古城址捡到大量的汉瓦片,当为汉城无疑。查《汉书·地理志》,金城郡河关县:“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后汉书·郡国志》陇西郡下有“河关故属金城。积石山在西南,河水出焉”的记载。又《水经注》卷二:河水“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的记载。长宁驿康吊村古城位置与以上记载符合。此古城为汉河关县城无疑。为此次调查之新发现。据前引《水经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置河关县,盖取河之关塞也”,建制时间及命名的由来均有记载。

8月1日下午3时回到积石山县。县文化馆康世杰馆长领我们参观了馆藏汉铜镞及半两钱。据康馆长讲,出土地点在西山东坡一个墩台处。据此,更可证明由此至大墩相连的几个墩台,即汉代通往河关县及渡口的烽火台

8月2日,由积石山县返回临夏市。

8月4日,从临夏市出发,沿大夏河溯流而上,经新集、双城出土门关,至甘南州夏河县之麻当,按由远及近次序调查。请来曾在夏河县工作多年而熟悉情况的临夏市政协委员冯国栋同志担任向导。上午10时抵小麻当(向西不远处还有个大麻当),铁龙沟水在此汇入漓水。在漓水之西、铁龙沟北岸高数十米的高阶地上有一古城遗址,经踏勘,城址为梯形,西高而东低,高差约3~4米。经测量,东西200米,东边临近漓水一边最长的城墙为南北走向,长210米。西城外挖有两道城壕,壕外相距数十米的高地上似有一烽火台,为制高点。城只有一门在东墙偏北处,有瓮城相护。在东城墙近瓮城的断面上,露出筑城时夯在墙里面的拉木,木已朽,取了几块,送州志编委,以备测出筑城的年代。此城址有大量的汉瓦片遗存,城中央有方10余米的一个方台,似为城主衙署所在。方台北面有成堆的瓦片。另外也捡到有雨点纹的宋代陶器片不少。城北面低平处有藏民佛寺一所,名古堆寺,在十年浩劫中被毁坏,现在只能看到墙垣。据村民们讲,此古城下面临漓水的东西两岸原来也有城,已被拆除。一位乡干部看到我们捡了很多瓦片,主动献出他保存的一完整的汉代筒瓦及几块宋代豆绿瓷碗的破片(送县博物馆保存)。可证明此城既是汉白石县遗址,又是宋怀羌寨遗址。下午4时回至双城调查。双城当三水之会。南有槐树关河,西有老鸦关河,均在此汇入漓水。三水相隔,有四山对峙,古城就建在此间中央盆地上。双城城墙已不存在,我们在田埂间及水渠旁捡到了大量的汉瓦片,可贵的是还有秦瓦、战国瓦片。附近还有汉墓群。一位姓宋的人家保存有出土的汉代陶钟一对,由州博物馆的同志收购保存。根据出土的秦汉瓦片等遗物及《水经》所载,此遗址当为战国时羌酋罕img104侯邑,秦、汉的枹罕县城。据张思温先生讲,此地原有两个城,故名“双城”。旧城南临漓水,占地约1500亩。北部地势略高,传说有宫殿遗址,曾有柱基等物出土。新城在旧城之北,中隔扫帚沟,约为旧城十分之一。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新城当为唐陇右节度使管辖的平夷守捉城。

总计此次调查,为时十日,收获颇丰。但对汉枹罕、白石两县的遗址,同行者中有异议。我在《漓水(现大夏河)水系及汉白石、枹罕古城址考》中有专门论证,此处就不多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