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有知识如何指导社会行动

现有知识如何指导社会行动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社会成员来说, “现有的知识储备” 构成了一种能够形成和指导所有社会事物及事件的现实感, 行动者运用这种知识库和现实感去处理与其环境及他人的关系。社会世界的一切客体, 都是在一个为 “现有的知识储备” 所提供的熟识的或似曾相识的框架内被构成的。

现有知识如何指导社会行动

在许茨看来, 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主体间的文化世界,是一个意义的宇宙和经过解释的世界。 它在我们出生前就早已存在, 并且已经获得了其他人的经验和解释。 这意味着在这个日常生活世界中, 没有任何实在的经验是单独存在、 没有背景的, 我们的经验都是在特定的、 经过解释的意义框架下发生的。 “我们在某一个给定的时刻所具有的关于一个客体的知识, 都不过是我们以前用来构成它的各种精神过程的积淀而已。”[1]对于每一个持自然态度的人来说, 当他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解释时, 他总会援引过去的经验所积淀下来的知识储备。 也就是说, 这种解释并不全是由他自己做出的, 它们一方面是由他的前辈通过传统和习惯传给他的, 另一方面, 则是他自己以前的各种意义构造过程的积淀, 是这些经验活动的形式化和理想化的积淀。 这些解释对他来说是既定的, 它们在他的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并被他当作理所当然的模式接受下来。 我们的生活世界就是由这所有各种毋庸置疑的前经验, 即许茨所说的 “现有的知识储备” 所共同构成的, 对每一个处于其中的成员来说, 这些知识储备都是其未来预期的基础, 发挥着参照图式的作用。

许茨强调, 在面对外在世界并试图理解世界的时候, 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所进行的并不仅仅是感知活动。 他们和科学家一样, 也是运用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构造来理解对象的。 他把这些构造物称为 “现有的知识储备”, 它包括各种生活方式、 与环境达成协议的各种方法、 在类型情境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有效的诀窍, 等等。 正是这些以往的主观经验, 这些 “被他当作独特的、从主观角度赋予他, 并且仅仅赋予他的东西来体验” 的积累, 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的 “现有的知识储备”。 作为历史为我们提供的知识, “现有的知识储备” 是普通人建立生活世界的社会实在的知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人们的所有行动和计划, 都会受到其现有知识储备的引导, 可以说, 我们就是利用这些现有的知识储备来理解世界的。 “现有的知识储备” 观念表明, 我们的知识储备只有一小部分来源于我们的个人经验, 其中的大部分来自于社会, 是他人传给我们的。 对社会成员来说, “现有的知识储备” 构成了一种能够形成和指导所有社会事物及事件的现实感, 行动者运用这种知识库和现实感去处理与其环境及他人的关系。 社会世界的一切客体, 都是在一个为 “现有的知识储备” 所提供的熟识的或似曾相识的框架内被构成的。

第一, 许茨分析了 “现有的知识储备” 的构成。 他认为, 虽然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但大体上可将我们的 “现有知识储备” 分为常识性知识(“熟识的知识”) 和专门知识 (“关于的知识”) 两大类。 常识性知识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应付在生活世界中所遇到的一般问题而提供的解决方案, 如关于各种表达图式和解释图式的知识, 以及各种关于客观指号系统的知识等, 这主要是一些单纯熟识的、 模糊而实用的知识; 专门知识则是为一部分社会成员应付在某些专门领域内遇到的问题而提供的解决方案, 如关于某个具体的人或某类具体的人群的动机或行动信息的知识等。 与常识性知识相比, 它具有清晰性和明确性的特点。 许茨强调, 无论是哪一种类的知识, 都是由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构成的。 正是人们从类型的角度出发所理解和解释的经验,构成了他们以后的行动所依据的基础。 人们一开始就是从类型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个熟悉的视界觉察生活世界中的存在和客体的。 类型化的知识储存方式, 是常识世界所特有的。 在此, 许茨也指出, 虽然知识的个体表述是由个体在社会世界中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 但那些构成现有的知识储备的类型化都是从社会结构中产生出来的。 也就是说, 这些知识是从社会角度被确立起来和进行分配的。

第二, 许茨指出了日常的 “现有的知识储备” 的特点。 他指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 是积淀在日常经验中的类似于詹姆斯所说的 “熟识的知识” 的知识, 包括习俗、 惯例、 处理各种事情的规则、 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举止方式和行为表现等。 它们大多是不连贯的、 模糊的、 可以质疑的, 有很多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但对于日常世界来说, 这样的知识就足够了。 因为他们不需要像科学家那样建立具有逻辑完备性、 一致性和严密性的无矛盾的体系,而只是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在这个社会世界中, 他们学会了大量的各种生活中必要而又可靠的 “诀窍” 知识, 所有这些知识、诀窍和行为规则等都具备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它们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是它们都是有用的。 它们是我在常识世界中处理各种事情、 应付各种情况、与同伴沟通的过程中进行参照、 解释和确定取向的基本框架。 是 “每一个和我们分享关联系统的人所应当共同认识的, 是被 ‘内群体爷 成员认为自然的、好的和正确的生活方式。”[2]人们以它为技巧在日常情境中与人和物打交道,就可以付出较小的努力而获得较好的效果, 并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现有的知识储备” 不像科学知识那样具有明晰性、 精确性, 它是一种习惯性的知识, 是人们认为是当然如此的知识。 在这种 “当然如此” 的假设中包含这样一些基本的理解: (1) 同样的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 (2) 我们可以依靠前人留下的知识; (3) 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 我们只要了解某些知识即可加以应付; (4) 这些知识是我的同伴也会接受和使用的。如果这些知识受到挑战, 人们的自然态度就会陷入危机, 从而整个生活世界的实在感都会受到动摇。 这也说明, 我们知识储备的清晰、 明确程度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

第三, 许茨指出了 “现有的知识储备” 的来源。 许茨强调, 我们的 “现有知识储备” 完全是从社会中产生的, 它是我们的前辈们和我们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意义构造不断积累的结果。 我们的全部解释, 都建立在前人关于它们的经验储备基础之上, 建立在由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传给我们的经验基础上, 同时也建立在我们自己以往的经验基础上。 正是这些储备起来的生活经验, 构成了我们解释所有新事件和新活动的前提条件, 它们对于我们的经验和解释来说是给定的。 “从社会角度得到认可的知识由一组诀窍组成的, 人们之所以设计出这些诀窍, 是为了在日常生活的实在中, 帮助社会群体的每一个成员以某种具有类型性的方式来界定其情境。”[3]借助于它, 处于自然态度中的普通人的所有过去经验就都获得了有序的安排, 而这些安排的基础就是由各种意义构造形成的秩序模式。 许茨称这些模式为经验图式。 尽管这种经验图式曾经是意义构成过程的产物, 但普通人已完全遗忘了它们的构成过程, 因而将这种构成过程的结果都看作理所当然的客观意义联系。 而他们正是借助这些经验图式赋予行动以意义, 所以, 许茨又称这些经验图式为解释图式。

曼海姆将知识看成是社会物质条件的产品的知识社会学观念不同, 许茨试图证实知识是从人们那关于世界的实践经验中产生出来的。 他是通过构造普通人的熟识的知识和专家的知识的不同理想类型, 来具体得出这一论断的。 他指出, 我们可以把从社会角度出发获得的知识的来源看作具有四种理想类型: (1) 目击者, 即向我报告他在他所及的世界范围内所观察的事情的人; (2) 事件中的人, 即与事件中的群体有着相同的关联系统的人; (3) 分析者, 他与我有着相同的关联系统, 并依据这个关联系统来搜集和组织信息;(4) 评论者, 他并不与我共有某种关联系统, 但他以与分析者同样的方式搜集信息, 并以我可以形成对他的关联系统的清晰而准确的知识的方式来提供他的信息。 许茨指出,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情境下, 扮演这四种理想类型中的某种角色, 许茨以此证明了理想类型的力量。

第四, 现有知识储备与我们的 “生平情境” 相关。 从许茨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 生活世界的时间结构是理解现有的知识储备的一个关键所在。 从其写作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开始, 生活世界的时间结构就始终是许茨所关心的核心主题之一。 这不只涉及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在社会行动的意义确立和意义解释过程中所出现的内在时间意识问题, 还涉及日常世界中的人的生活的历史性。 在许茨看来, 每一个个体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身处于日常生活之中, 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之中。 他在整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是由他的全部生活史所造成的, 即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的 “由生平决定的情境” 中, 许茨将之称为行动者的 “生平情境”(biographicalsituation)。

许茨这里所谓的 “生平情境”, 主要指与个人一生经历的各种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各种情境, 包括个人与其家人、 亲戚、 朋友等的联系和交往等。他认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 他的生平情境都是既定的、 从生平角度被决定的。“说这种情境界定是从生平角度被决定的, 也就是说它具有它的历史; 它是一个人的所有以前经验的积淀, 是通过他现有的知识储备所具有的习惯性所有物而得到组织的; 它本身即是他唯一的所有物, 是给予他并且仅仅给予他本人的。”[4]这种情境对于个人的性格、 品质、 兴趣爱好、 知识结构等都有影响,个体目前的兴趣或意图是由它决定的, 个体的未来行动的可行性也建立在它的基础上。 这种情境一方面是由个体自己的过去积淀而成的, 另一方面, 它又包含了他的未来活动的可能性, 并且会随着他的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许茨指出, 由于人类是由母亲生育的、 而不是在曲颈瓶中被调制出来的,所以, 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进行的。 尽管日常生活世界是以各种历史的和文化的普遍有效的形式给予我们的, 但不同的个体对这些形式的理解和接受却由于其自身的生平情境的差异而各不相同。 一个行动者在某一时刻的兴趣, 可以从其 “现有的知识储备” 中把那些与其生平情境有关的事物挑选出来。 同时, 一个人的任何一个情境都不仅是现在、是此时此刻, 它还有它自己的历史。 许茨这里所说的 “它的历史”, 指的就是一个人所处的情境与他以往的主观经验积淀之间的内在联系。 许茨通过 “生平情境” 概念, 一方面表明, 我们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及我们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我们都拥有自己的立场; 另一方面也指出, 我们每个人都只在一个很小的领域中具有专门的知识, 而就其他各个领域而言则不过是一个门外汉。因此, 个体对各种不同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他的同伴和他人来实现的。(www.xing528.com)

在许茨这里, “现有的知识储备” 实际上构成了社会个体的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理解模式。 借助这种背景和模式, 个体既可以以独特的方式确定其行动领域中向他发出的各种挑战、 理解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能性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 也能够以系统有序的方式同化各种新的经验和事件。 从这些论述中, 可以看出许茨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性和传统性特征的强调。 但是应该看到, 他在强调知识的一般化和类型化的同时, 把已经类型化的经验和知识都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这反映了他在这一问题观点上的机械性。

总体来看, 许茨以其 “关联” 理论和 “现有的知识储备” 理论, 不仅为其有关生活世界的意义构成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同时也使之在他的 “生平情境” 概念中获得了可靠的主观性基础。 这些都为我们对常识世界中的特殊知识的解释,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奥] 阿尔弗雷德·许茨, 《社会实在问题》, 霍桂桓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115页。

[2] [奥] 阿尔弗雷德·许茨, 《社会实在问题》, 霍桂桓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14页。

[3] [奥] 阿尔弗雷德·许茨, 《社会实在问题》, 霍桂桓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375页。

[4] [奥] 阿尔弗雷德·许茨, 《社会实在问题》, 霍桂桓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