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子》与《国富论》:资产本质增进社会劳动力

《管子》与《国富论》:资产本质增进社会劳动力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兴利,就是建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基本建设;所谓除害,就是禁止扰害农业。这样亚当·斯密则从更现实而有效的方式研究英国全体居民的总收入。这些资财留供居民目前消费,或用来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娱乐品等等。这种土地的维修,其实是古代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意在保持土地产物,从而保持地主的总地租和纯地租的数额,其措施得宜,收入必然增加,至少不会减少收益。

《管子》与《国富论》:资产本质增进社会劳动力

研究《管子》的人,认为《管子》一书的问世,就在于要使国富民强,而要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管子》是强调积累财富,《国富论》中则说:“固定资产的目标,在于增加劳动生产力,换言之,在于使同一数目的工人能够完成多得多的工作。设备完全,有必要的建筑物、围墙、水沟、道路等等的农场,和没有这些设备的农场相比,即使广狭相等,肥瘠相等,劳动人数相等,畜牧数量相当,所获产物也必多得多。有最精良机器设备的厂坊,和工具不这么完备的厂坊比较,虽所雇工人的人数相等,出产量亦一定会大得多。适当地花在固定资本上面的任何费用,一定都能很快地带回很大的利润,而且年产物价值由此而来的增加,会比这类改良物所必要的维持费大得多。”[5]

《管子卷十五·治国第四十八》就表述了与亚当·斯密类似的增加固定资产的思想:“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管子在这里强调,先王为了使国富民强,善于为人民兴利除害,所以天下人民纷纷归附。所谓兴利,就是建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基本建设;所谓除害,就是禁止扰害农业。建立基础设施发展农业,则粮食收入增多,于是国家富裕,人们安居乐业,即使改变风俗,驱赶乱民,人民也不会憎恶,这就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君主不建立基本设施发展农业就缺少粮食,粮食缺少,人民就贫穷,因此不能安居乐业,容易流亡,致使君主有所令不一定能推行,有所禁不一定能禁止,从而作战不一定能胜利,防守不一定牢固,国家因此不安全。

《管子》的作者是为了使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变得更强大,当然亚当·斯密也希望英国在世界上长期保持最强大的地位,因此他们都试图在理论上为国家经济建设打好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这样亚当·斯密则从更现实而有效的方式研究英国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如果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便是纯收入,这种纯收入乃是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留供居民享用的资财。这些资财留供居民目前消费,或用来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娱乐品等等。管子则称为:“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6]这种国民财富的规模大小,取决于其纯收入,虽然《管子》书中没有计算这些,但他所阐述的思想包含这些内容。把这些内容筹划的较好,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就会变得强大。

仅就农业而言,亚当·斯密对农业资产研究的更具体,他说:“个人私有土地的总地租,包含农业家付出的一切;在总地租中,减去管理上,修缮上的各种必要费用,其余留给地主支配的部分,称为纯地租。换言之,所谓纯地租,就是在不伤害其财产的条件下可留给地主,目前消费的资财,或者说,可用来购置衣食,修饰住宅,供他私人享乐的资财。地主的实际财富,不是其总地租的多寡,而是其纯地租的多寡以为定。”[7]亚当·斯密的这样一分析,就把农业方面有多少份额的资财用于投资,又有多少资财用于消费就看清楚了。而《管子》的诸多论述中,还看不到这样清晰的划分。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还是18世纪以前的英国农业,都需要不断地补充农业中的固定资本,即各种各样的农具,也包括农民住的房屋,这些对农民未来生活都有利可图,这种修葺所用的必要的材料,及维修过程中所必要的费用,管子也计算过。《管子卷一·乘马第五》曾说:“三岁修材,五岁修界,十岁更制,经正也。”三年想修一次田坝,五年想修一次地界,十年一次重新划分,这就是常例。这种土地的维修,其实是古代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意在保持土地产物,从而保持地主的总地租和纯地租的数额,其措施得宜,收入必然增加,至少不会减少收益。

《国富论》和《管子》强调的用于投资那部分资财,原来可直接用以增加食品、衣料、住所及各种必需品和便利品。“这新的用途当然是很有利的,但与原来的用途不同。因此我们说,机械学的改良,使同一数目的工人,得以较低廉价较简单的机器,进行同量的工作,这委实是社会的福利。以前比较复杂昂贵的机器,其修补常须费去一定数量的材料和工人,现在机器改良了,这一数量的材料和工人,可以节省下来,在凭借某种机器的力量,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8]

[1]淤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25页。

[2]淤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260页。(www.xing528.com)

[3]淤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258页。

[4]于《管子卷二十四·轻重工第八十一》。

[5]淤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263页。

[6]于《管子卷十二·侈靡第三十五》。

[7]淤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262页。

[8]于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2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