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瓦·格·拉斯普京:俄苏小说史

瓦·格·拉斯普京:俄苏小说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瓦·格·拉斯普京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小说家,俄罗斯“农村题材”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70年代拉斯普京创作了中篇小说《最后的期限》、《活着,可要记住》、《告别马焦拉村》等,都是以西伯利亚的农村为背景,描写俄罗斯农村普通人的生活。拉斯普京撷取了一位名叫巴舒达的妇女为母亲办理丧事这一生活片段,描

瓦·格·拉斯普京:俄苏小说史

瓦·格·拉斯普京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小说家,俄罗斯“农村题材”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拉斯普京所有的小说都以西伯利亚安卡拉河为背景,展现和描写那里俄罗斯农民和农村的历史和现实,融入了自己深层的思考,弘扬了俄罗斯民族道德传统。他的小说不仅具有道德思想的高度,而且彰显了艺术的概括性和语言魅力。

一、生平创作

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Валенти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аспутин,1937年3月15日生,2015年3月14日去世),1937年出生在伊尔库茨克州安卡拉河畔。祖母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农村妇女,心地善良、吃苦耐劳、乐于助人。这位慈祥的老祖母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年幼的拉斯普京的脑海里,使他终生难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后来塑造老人形象的重要原型之一。拉斯普京家境并不宽裕,他在伊尔库茨克大学期间,就在西伯利亚的几家地方报社工作得以谋生。1961年,他在《安卡拉》丛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我忘了问廖什卡》,但这个作品写得并不成功,所以,此后4年内他没有写任何的小说,直到1965年才重新开始。主要创作了的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有《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1965)、《天涯海角》(1966)、《新城篝火堆》(1966)、《出售熊皮》(1966)和《瓦西里和瓦西里莎》(1967)等。这些作品记下了拉斯普京当地方记者时的印象和感受。拉斯普京在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伊尔库茨克是一座文学城市,在那里我们所有的人都写作,所以我也试了试。我并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但是我最终还是成功了。我认为,这是由于我在安卡拉河和原始森林旁的乡村度过的童年充溢着我的心灵的缘故。”[95]

中篇小说《为玛丽娅借钱》(1967)是拉斯普京的成名作。《为玛丽娅借钱》的情节比较简单。小说主人公农村商店售货员玛丽娅碰到了一件倒霉事:上面来查账时发现1000卢布的亏款。查账的人答应,只要在5天内补上,就可以不追究责任。小说集中写玛丽娅借钱补亏空的过程。借钱这件事,对玛丽娅的亲戚朋友和同村人来说,是一场道德上的考验,作者通过对某些人自私自利、幸灾乐祸、袖手旁观等细致的描写,突出了道德批判的主题。这个主题在作者后来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小说叙述的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但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并注入深刻的含义,足见其相当厚实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挖掘的深度。

70年代拉斯普京创作了中篇小说《最后的期限》(1970)、《活着,可要记住》(1974)、《告别马焦拉村》(1976)等,都是以西伯利亚的农村为背景,描写俄罗斯农村普通人的生活。这几部作品的成功不仅给拉斯普京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而且也奠定了拉斯普京“农村题材”作家的地位。

《最后的期限》是一部家庭的悲剧,写的也是平平常常的事。年近八旬的乡下老太婆安娜得了重病,危在旦夕。住在区里和市里的子女闻讯赶来,处于昏迷状态的安娜听见子女回来,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精神逐渐好起来。子女们都是来奔丧的,他们盼望母亲早死,好办完丧事早点回去。3天过后,他们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便借口母亲病情好转匆匆离去。当天夜里老太婆死了。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了安娜对子女有情和子女对母亲无义,其用意不仅在于展示两代人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对立,而且意在说明:一个人脱离了土地,进了城,就会出现精神上的蜕化和道德上的堕落。这种把农村和城市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写法,在传统派作家当中具有普遍性。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描写了安娜艰辛的一生。她一辈子不停地干活生儿育女,不知不觉地人老了,什么地方也没有去过,卫国战争年代,她经受了失去丈夫和3个儿子的巨大悲痛,为支援前线和养活全家累断了筋骨。她善良无私,总想着别人,惦记着子女,从不考虑自己。可敬可亲的安娜身上有着作者祖母的影子。安娜形象的塑造,是拉斯普京取得的一大成就,它成为传统文学画廊里的出色的人物肖像之一。

中篇小说《活着,可要记住》是作家拉斯普京对人的道德伦理问题的又一次探讨。作者让主人公去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祖国的关系问题,把这个严肃的道德问题摆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安德烈和纳斯焦娜的面前。让小小的阿塔曼诺夫卡发生的故事告诉读者俄罗斯人民的一个现代悲剧。

1985年,拉斯普京发表了政论体小说《失火记》。这是他对俄罗斯农村生活的变化和俄罗斯人道德退化的进一步深度观察。作者以一种政论家的激情描写了发生在森林农场的一场大火。这场火灾也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大火把这个村庄的悲惨的状况暴露无遗,生态问题又把人抛到新的时空环境中。小说的主人公司机伊凡·彼得罗维奇·叶戈洛夫是位普通村民,乍看起来他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他对其他人也不会起什么重大的作用。但是他为人聪明正直,善于思考,感情专一,良心十足。发生的一切使他懂得了生活的真正意义,他没有谴责自己的乡亲,而更多是在谴责自己。这场大火使他克服了道义上的疲劳,大火后他仿佛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90年代以来,尤其是苏联解体后,拉斯普京更加关注俄罗斯当代社会的变化,他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之中。他转向政论题材,写了一系列的有关道德、生态、文学问题的特写和文章。拉斯普京认为,“俄罗斯文学过去从来离不开政论文,我认为,她今后也不可能离开政论文”。[96]拉斯普京在几年内,像当年的Л.托尔斯泰写出《我不能沉默》,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作家手记》,契诃夫写出《库页岛》和索尔仁尼琴写出《古拉格群岛》等具有强烈政论风格的作品一样。表现了一位真正的俄罗斯作家对自己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真正的作家不会沉入自己的纯文学创作,而是投入到人民的斗争中去,为人民的命运呐喊

90年代中叶以来,拉斯普京创作了短篇小说《下葬》(1995)、《在医院里》(1996)、《女性的谈话》(1997)、《幻影》(1997)《出乎意料、出乎猜测》(1997)、《新职业》(1998)、《木舍》(1998)、《在故乡》(1999)等。其中《下葬》一作尤其引起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注目。拉斯普京撷取了一位名叫巴舒达的妇女为母亲办理丧事这一生活片段,描写俄罗斯社会发生巨变时普通俄罗斯人的命运。巴舒达的母亲去世了。按照信仰东正教的风俗习惯,安葬大致要经过为死人洗身、穿衣、入殓、守夜、去教堂为亡灵安魂等过程。这需要一大笔的钱,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大伤脑筋的事情。巴舒达无力按照习俗安葬自己的母亲,只好请求别人帮助偷偷地把死人埋在墓地外。她的作法与东正教的风俗相悖,但是对于身无分文的巴舒达来说,这是她唯一的办法。这个故事依然发生在西伯利亚,主人公依然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小说的细节精细入微,在看似平淡的情节中展开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与之前的作品不同的是小说的基调更加沉重,触及的问题更尖锐,作品因此获首届“莫斯科·彭内”国际文学奖。

2003年末,拉斯普京的新作——中篇小说《伊凡之女,伊凡之母》问世。小说刊登在《我们同时代人》杂志2003年第11期[97]上,这是作家在新世纪初献给广大读者的最好的见面礼。

小说讲述一个母亲为自己受害女儿复仇的故事。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外省城市里,少女斯维特卡被一名阿塞拜疆男子强奸了。她的母亲塔玛拉·伊凡诺夫娜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甚至产生了绝望。由于她不相信法院会作出公正的审判和惩罚强奸犯,因此在检察院里就把那位强奸犯给杀了。为此,塔玛拉被捕入狱。后刑满释放回家。(www.xing528.com)

小说问世后引起了俄罗斯评论界的高度重视,拉斯普京小说创作中的“暴力主题”被发掘并予以肯定,并且认识到“妇女在赋予生命的同时,总是在捍卫这个体现在自己孩子身上的生命,并且支撑着男人身上的生命力量”。[98]

二、中篇小说《告别马焦拉村》

《告别马焦拉村》是作家拉斯普京的一部重要的中篇小说。这个作品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现出作家的道德探索和对尖锐社会问题的点击。体现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对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所产生的负面的、毁灭性的后果的集中报道。

在西伯利亚安卡拉河上有一个小岛叫马焦拉,岛上有一个同名的村庄。三百年前,一位目光敏锐的俄罗斯人发现了这是一块人们生存最好的地方。于是村民们世世代代地在这里休养生息、生存繁衍,对养育自己的这块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安卡拉河的下游要建水电站,这就需要在它的上游修筑拦河坝。这样一来,附近的许多村庄,首先是马焦拉岛就要被淹没,从河面上永远地消失掉。因此,小岛的居民需要从这个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搬走,搬到一个人无法耕作的地方。故事情节就是围绕着小岛即将沉没、居民被迫搬迁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而展开的。

马焦拉的居民不多,但搬迁对于他们是一件大事。城里有亲戚的居民仿佛还有点退路;而相当一部分居民则没有出路,小岛的沉没就等于他们的“世界末日”。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安卡拉河的水声,甚至这里的生活方式都让他们留恋不舍。小说细致描述老少两代人对马焦拉并不相同的感情。对于以达丽雅、包戈杜尔为代表的老一辈人来说,搬迁是巨大的不幸,他们深深眷恋着养育自己的故土。而以安德烈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对马焦拉则是复杂的感情。有的人对故土、对古老的传统是无所谓,甚至鄙视的态度。这反映出社会变化给青年一代的道德和心理带来的反应:对现代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时代的韵律和节奏,青年人流露出浓厚的兴趣。

达丽雅·皮尼金娜是小说的一位主人公。她是老一辈马焦拉村民的代表,是村里年龄最大、威信最高,也是家庭生活最和睦幸福的一位女性。她对马焦拉有深厚的感情,认为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当沉没马焦拉的最后期限宣布后,她为自己无力保住马焦拉而懊悔。她明明知道第二天就要离开了马焦拉,但是今天仍然请来了工人认真精心地清洗、粉刷她自己的房屋,仿佛要对自己的住房留下一种神圣的记忆。像达丽雅·皮尼金娜这样的老一辈村民,他们经历了生活的严峻考验,有良心,热爱劳动,热爱自己的家园,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过着一种和谐的、田园式的生活。在这些老辈村民身上体现出拉斯普京所追求的人与人、人与种族、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

达丽雅·皮尼金娜的儿媳索尼娅·皮尼金娜、克拉夫卡·斯特利古诺娃、安德烈·皮尼金等人是青年一代马焦拉村民的代表。马焦拉村在他们的心中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索尼娅·皮尼金娜搬迁到新地方后很快就适应了,买了电炉,墙上贴上印花壁纸。开始在城里的一家公司上班,农村已从她的记忆中迅速删除了。克拉夫卡·斯特利古诺娃则是一位想尽快搬离马焦拉,开始另一种生活的青年妇女。她认为早就该让马焦拉淹没了,若不是她住的那间农舍坐落在村子中央,她甚至打算一把火将之烧掉,好尽快搬走。安德烈·皮尼金是达丽雅·皮尼金娜的孙子。他刚刚服役归来,在农村待的时间不长,没有深厚的感情,他的想法是尽快把马焦拉沉没,好去水电站工作,成为一个城里人。

小说中巴威尔·皮尼金是一位介于老辈和新辈之间的村民代表。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娶了一位高加索女人后去高加索了。二儿子在伊尔库茨克读大学。小儿子就是安德烈。巴威尔对马焦拉村沉没持中间态度。他不像自己的小儿子那样,对马焦拉几乎没有什么感情。因为他毕竟是喝安卡拉河水长大的,很难把自己生长的土地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搬迁让他难受,甚至痛苦。他也理解自己的母亲不愿搬迁到新地方的情感。但当他一旦明白马焦拉的沉没、村民的搬迁是不可避免的,他便开始尝试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小说《告别马焦拉村》是拉斯普京对在所谓“科技革命”的口号下,野蛮地、疯狂地、非人道地毁灭俄罗斯农村的强烈抗议,是对俄罗斯农村的悲剧命运的思考和总结。俄罗斯文学评论家E.斯塔利科娃指出:“实际上我们老一辈农民和俄罗斯农村理解历史的昔日思维方式即将过时的时候,拉斯普京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具体性,以描写日常生活、人物心理和语言的准确性确实提供出一个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历史瞬间进行社会学思考的广阔空间;当老一辈农民的后代只剩下从自己的切身命运、从整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老一辈人的作用、奉献和充满矛盾的遗产时,就要产生许多戏剧性的日常生活冲突,于是不知怎么他们就得换一种方式去生活。活着,可要记住。”[99]这是对拉斯普京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最好的概括和总结。当然,拉斯普京并不是笼统地反对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他只不过是提醒人们“要注意人类存在的根基”,呼吁保护生活的和谐和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大自然毁坏了——人就毁坏了;人毁坏了——社会就毁坏了;社会毁坏了——国家就毁坏了。这一切互相关联着。只要是动了一个——就一连串都动起来。”[100]

在拉斯普京笔下,马焦拉既是安卡拉河中间的一个小岛,又是俄罗斯的宗法制农村生活和俄罗斯农民世界的一种模式。马焦拉变成了象征,马焦拉已不是一个小岛,也不仅仅是一个农村,而是俄罗斯传统的、神圣的农村生活的象征,是俄罗斯人,乃至整个人类居住的大地的象征。世世代代的俄罗斯人在此生活、劳动、繁衍,它是维系着俄罗斯民族传统的道德、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离开了这块养育人们的土地,就不会有人,不会有生命。因此,当局沉没的不是一个小岛,一个村庄,而是俄罗斯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毁掉的是俄罗斯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基础。当居民们被强行离开这里的时候,他们的对立和反抗是本能的,也是可以理解和值得同情的。作家在回忆创作这部小说时说:“我不能不写《马焦拉》,就像不管儿子们是怎样的人,他们都不能不来与自己的行将就木的母亲诀别。在一定的意义上,这部中篇小说对于我来说是创作工作的一个界碑。返回到马焦拉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那个小岛已经被淹没了,我不得不与那些我感到亲切的村民一起去到一个新的村镇,去看看他们在那里怎么样。”[101]马焦拉从地球上消灭,就意味着神圣的、和谐的世界的毁灭。显然,这是一种灾难。所以在小说完成之后,拉斯普京又说:“返回到那个失去的地方是不可能的了……这里没什么可陶醉的,因为我们已经无法挽回许多美好的传统。现在,人们谈到要保留剩下的传统,不要像不久前那样轻而易举、毫不在乎地拒绝传统了。”[102]

遗憾的是,作家在70年代说的这番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5年后,整个俄罗斯拒绝了旧的风俗、旧的传统,迁到一个新的“没有的前景的村镇”——一个动荡的、混乱的社会。“没有前景的农村——就是没有前景的俄罗斯”,这是俄罗斯农村毁灭的后果。

《告别马焦拉衬》充满了一种新的生态意识,是对俄罗斯文学道德传统的弘扬。尽管遭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反对和批评,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拉斯普京清醒地提出生态问题的至关重要,无疑是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深度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