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宋骈文的新变——《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第四章

两宋骈文的新变——《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第四章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两宋骈文的新变经五代至宋,骈文依旧广为应用,洪迈说:“四六骈俪,于文章家为至浅,然上自朝廷命令、诏册,下而缙绅之间笺、书、祝、疏,无所不用。”这种变革的出现,与宋初文坛风气有很大关系。首先,就文体本身而言,宋代古文运动力革五代以来浮艳卑弱的风气,这种批判,自然首先指向了骈文。这些特点的形成,使北宋的骈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后人将它称之为“宋四六”。南宋的骈文,基本上沿袭着这个体式。

两宋骈文的新变——《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第四章

第四章 两宋骈文的新变

经五代至宋,骈文依旧广为应用,洪迈说:“四六骈俪,于文章家为至浅,然上自朝廷命令、诏册,下而缙绅之间笺、书、祝、疏,无所不用。”(《容斋三笔》卷八)谢无量《骈文指南》也说:“宋时四六,应用之途最广。又因唐制有博学宏词科,所试多为四六。绍兴以来,增至十二体,曰制、诰、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也正因为如此,两宋骈文也便风行一世。但倘若作一划分,宋代骈文也和唐代一样,可分为律化和散化两大类别。宋初诸家,大多恪守唐人轨范,但取法对象各有不同,或学“初唐四杰”,或仿“燕、许大手笔”,或学“三十六体”,因而律化和散化并行。欧阳修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其前期骈文颇精于声律,而后期则发扬陆贽奏议的特点,大力推进骈文的散化倾向。继之而起的苏轼、曾巩、王安石及稍后的“苏门四学士”等都是这种散化骈文的高手。这种变革的出现,与宋初文坛风气有很大关系。首先,就文体本身而言,宋代古文运动力革五代以来浮艳卑弱的风气,这种批判,自然首先指向了骈文。其次,唐宋之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由难变易,由雅入俗的转变时期,古文家对平易自然的追求也影响及于骈文,进一步促进了骈文的散化倾向。这种散化的骈文继承了唐代散化骈文的一些特点,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这大致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注入散文的气势,少用典故,但多重新剪裁和组织前人名句成语入文;二是在排偶之中喜用长句为对,以便充分表情达意,文章显得跌宕多姿;三是和宋诗一样,好议论,以说理见长,而且造语工整。四是多间用虚字以行气,语言朴实;五是工于剪裁,“经语对经语,史语对史语,诗语对诗语”(谢伋《四六谈麈》)。这些特点的形成,使北宋的骈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后人将它称之为“宋四六”。这种四六新体变革的成功,使它从此成为了主要施于制诰表启的政府应用文体,也成为了文人书札的基本形式。南宋的骈文,基本上沿袭着这个体式。(www.xing528.com)

宋代骈文基本上分作两大风格流派,一如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所说:“皇朝四六,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由是分为两派。近时汪浮溪(藻)、周益公(必大)诸人类荆公;孙仲益(觌)、杨诚斋诸人类东坡。大抵制诰、笺、表,贵乎谨严;启、疏、杂著,不妨宏肆。自各有体,非名世大手笔,未易兼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