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学史:骈文声律的发展与要求

中国分体学史:骈文声律的发展与要求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朝以前的骈文,大多无严格的声律。徐、庾之后,才日渐圆熟谨严;至唐宋两代,骈文家则严守声律。但尽管如此,骈文的声律仍不像格律诗那样精严。骈文在声律上的要求,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押韵。骈文的平仄规律与骈文讲究对仗有密切关系。骈文的节奏要求与押韵、平仄相配合,这可使骈文在吟诵时显得抑扬顿挫、缓急应节。骈文中六言句型的节奏主要有三种。骈文正因为讲究声律,因而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为世人所喜爱。

中国分体学史:骈文声律的发展与要求

第五节 骈文的声律

骈文讲究声律。这种特点,始于齐梁,形成于盛唐。六朝以前的骈文,大多无严格的声律。徐、庾之后,才日渐圆熟谨严;至唐宋两代,骈文家则严守声律。但尽管如此,骈文的声律仍不像格律诗那样精严。

骈文在声律上的要求,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押韵。骈文有用韵和不用韵两大类别。一般说来,书启、序记、论说、章表、诏令可以不用韵,而颂赞、檄移、吊祭、铭诔则多用韵。但六朝及唐代的序启一类文章中,也有用韵者。骈文用韵时又可以自由换韵,不必一韵到底,也不限韵。这些特点,使骈文的用韵很类似于诗歌中的古风

骈文的用韵和换韵按句数划分,有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是4句一韵,如:“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四句之后则换韵:“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孔稚珪《北山移文》)。又如:“山名行雨,地异阳台。佳人无数,神女看来”;接下四句则换韵:“翠幔朝开,新妆旦起。树入床头,花来镜里”(庾信《梁东宫行雨山铭》)。其次是6句一韵,如:“高唐疑雨,洛浦无舟。何处相望?山边一楼。峰因五妇,石是三候”;接下去四句则换韵:“险逾地肺,危凌天柱,禁苑斜通,春人恒聚”(庾信《后堂望美人山铭》)。又如“至其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下四句换韵:“道帙长殡,法筵久埋。敲扑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孔稚珪《北山移文》)。也有8句一韵的,如“应风剖流,息石横波。下潀地轴,上猎星罗。吐湘引汉,歙蠡吞沱。西历岷冢,北泻淮河”;接下去换韵:“眇森宏蔼,积广连深。沦天测际,亘海穷阴。云旌未起,风柯不吟。崩涛山坠,郁浪雷沉”(鲍照《石帆铭》)。此外,还有10句一韵、12句一韵、14句一韵等等,不一一例举。至于押韵的句数也比较灵活,通常是隔句一押,也可隔两三句之后再押,没有严格的规定。

二是平仄。骈文的平仄规律与骈文讲究对仗有密切关系。讲究平仄可使句子声音高下轻重错杂有致。

骈文句式的平仄对应,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曾归纳为六种:

四言甲式:冯 唐/易老,李广/难封。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四言乙式:敢谒/鄙诚,恭疏/短引。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六言二四甲式:宁移/白首之心,

       (平)平/(仄)仄(平)平

       不堕/青云之志。

       (仄)仄/(平)平(平)仄

六言二四乙式:坐昧/先几之兆,

       (仄)仄/(平)平(平)仄

       必贻/后至之诛。

       (平)平/(仄)仄(平)平

六言三三甲式:穷睇眄/於中天,极娱游/於暇日。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三三乙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这六种是基本的格式,骈文中其他句型的平仄要求都可由此推知。

三是节奏。和诗词一样,骈文也讲究节奏。骈文的节奏要求与押韵、平仄相配合,这可使骈文在吟诵时显得抑扬顿挫、缓急应节。

骈文的节奏因句型不同而有所区别,而以此形成的节奏点又约束着平仄的运用和韵脚的选择,凡在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从严,非节奏点上的字可平可仄。

在四言句型中,节奏通常是二二型,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毫/精劲,霜素/凝鲜。(鲍照《飞白书势铭》)(www.xing528.com)

但也偶尔有三一型或一三型,如:

岂徒然/哉?良有以/也。(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沾/此瑶波,染/彼松烟。(鲍照《飞白书势铭》)

二二型中,第二字、四字为节奏点。三一型中第三、四字为节奏点,一三型中第一字、四字为节奏点。

骈文中六言句型的节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一五型,如: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穷/睇img119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同上引)

其二是二四型,如:

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其三是四二型,如:

风云草木/之状,鱼虫鸟兽/之流。(萧统《文选序》)

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徐陵《玉台新咏序》)

一五型中,第一、第六字一般是节奏点;二四和四二型中,第二、第四、第六字一般是节奏点。

此外,还有五字句和七字句。五字句分两种,一是二一二式,如:

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萧统《文选序》)

(若)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另一种是一四式,如:

虽/义形于色,而/以死为辞。(汪藻《隆祐太后告天下手书》)。

然/事迫于危,而/非权莫济。(同上引)

二一二式中,节奏点一般在第二、第五两字;一四式中,节奏点一般在第三、第五两字。

七字句式分类比较繁杂,最常见的是三四型和三一三型。前者如:“陆士衡/闻而抚掌,张平子/见而陋之”(庾信《哀江南赋序》);后者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外,还有二五型,如“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同上引);“智略/不专于古法,沉雄/殆得于天资”(周必大《岳飞叙复元官制》)。四三型,如“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二三二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其中,三四型或三一三型,节奏点在第三、第七字上;二五型或二三二型,节奏点落在第二、五、七字上;四三型的节奏点则在第二、四、七字上。

骈文正因为讲究声律,因而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为世人所喜爱。

[思考题]

1.简述骈文的发展演变过程。

2.骈文有哪些基本特点?

3.骈文的基本句型有哪些?

4.骈文是怎样用典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