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学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分体学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韩愈在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所作出的一个重要命题。韩愈与泥古的古文家们的最大区别是重道不轻文。韩愈的古文更是汲取了骈文的合理的修辞手法,注意散中有骈,骈散相间,文气自然,恣态横生。在语言上,韩愈的主张尤为鲜明。对文章气势的形象化阐释,即“气盛言宜”说的提出,是韩愈的又一贡献。

中国分体学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理论贡献:文以明道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生当中唐时期,经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朝,主要仕于德宗、宪宗、穆宗三朝。贞元末,上书言事,被贬阳山令。宪宗时,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刑部侍郎,因谏佛骨事,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韩愈推尊儒学,力排佛老,以继承“周公孔子之道”为己任,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作品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文以明道”。这是韩愈在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所作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道即内容,文即形式。韩愈在当时“明道”是要批判骈体文的“无道”——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同时“明道”还有反对分裂、维护纪纲等一系列重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含英咀华,闳中肆外。这是韩愈在古文创作上的创造性的命题。韩愈与泥古的古文家们的最大区别是重道不轻文。在继承传统上,也不是泥古不化,唯古唯是,而是广泛师承,从善如流。《进学解》中他已表明自己对文学遗产的正确态度:“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韩愈不仅对儒家经典认真钻研学习,对其他文章文体,均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对于好的骈文,则照样赞赏,如对王勃《滕王阁序》就表示“壮其文辞”(《新修滕王阁序》)。韩愈的古文更是汲取了骈文的合理的修辞手法,注意散中有骈,骈散相间,文气自然,恣态横生。从而避免了泼洗澡水连同婴儿一同泼掉的失误,使古文真正成为文学之林中最健康最富生命力和表现力的一种文体。(www.xing528.com)

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这是韩愈古文革新成功的法宝。在《答刘正夫书》中,他清楚地阐明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从继承看,首先要师古圣贤人之文,但不是字模句拟,而是学其精神实质;学习是为了创新,为了自具面目。韩愈的“复古”与“拟古、泥古”的界线由此判然可分。

语言上,韩愈的主张尤为鲜明。一是“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樊绍述墓志铭》)。什么是“陈言”?骈体文那些浮词丽语是陈言,古老的经典之言也是陈言。“套语”也是“陈言”,包括那些熟滥的词汇、格式、文章结构等。务去之,则必须自出新语,核心是独创、原创。而这正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二是“文从字顺”。陈言务去的正面是词必己出,己出之词是否就一定好?不见得。很多古文家多己出之词但并未写出好文章。所以,韩愈强调“文从字顺各识职”。这是对词必己出的补充。既要出新,又要合乎语法,顺适自然。

对文章气势的形象化阐释,即“气盛言宜”说的提出,是韩愈的又一贡献。“气”是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孟子讲“养浩然之气”,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气”是什么?“气”在文章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众说纷纭。韩愈对此有一精彩的比喻兼顾二者:“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气即精神状态,是道德学识修养的外现。有了这个基础,“何患无辞”!何虑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韩愈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文章的语言形式之间关系,对古文创作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